現在生活節奏快,工作、學習、競爭壓力非常大,每個人的神經及身體都保持在緊繃的狀態。而練習太極拳教學可以使我們身心放松,有需要者可以學習一下太極的特點。下面一起看看太極拳吧!
太極拳中所說的放松到底是什么含義
眾所周知,太極拳是一種身心雙休的武功,這就意味著我們在練習太極拳時,要充分調整好自己的狀態。
太極拳作為一種高級的內家功夫,練習時十分講究,每招每式都要做到三調,即調身,調心,調息。三者的關系十分密切,可謂缺一不可。調身,顧名思義就是調整體態,使其做到放松自然的狀態。
只有身體的放松才能誘導精神的放松。調心就是入靜,這也是決定太極拳產生養生效果的的重要因素。
從養生的角度說,放松是非常有意義的事。
調息是在身法正確放松后開始的,身法正確了,才能做到氣沉丹田,精神才能放松入靜,起到調心的作用。由此可見,調身是練拳的第一步。
身體的放松需要練拳者對全身各部分的要求,從理論到實踐都要明明白白,懂得“上節不明,無依無宗;中節不明滿腔是空;下節不明,顛覆必生”的道理。
身體放松要“調身”,基本的要求是立身中正,也就是練拳時身體和地面要保持垂直,不要前俯后仰,左偏右倚。
綜上所述,放松與健身之間的關系是相互牽引著的。
重心不穩,必然會勉強平衡,全身僵硬;挑肩架肘,挺胸瓦腰,上盛下虛,是不可能做到氣沉丹田的,必然會橫氣填胸,呼吸不暢、神氣呆滯;頭重腳輕,必然會顛覆必生,也根本談不上放松。
有一個由上到下的方松法:渾元樁功,用意識引導身體各個部分放松,默念“頭部-豎直,頸部-放松,兩肩-下壓放松,肘部-肘尖朝下放松,腰部-下榻,小腹-內收,兩胯-屈曲放松,兩膝-蓋彎曲放松,襠部-開圓,兩腳-力松沉至腳底。
當然放松不可能是一學就會的,是需要一些時間,也需要空間的。
一個太極拳動作是由若干節奏組成的,在每個節奏,招招都要注意松肩沉肘、松胯沉氣,特殊動作除外。松肩沉肘到丹田,屈膝松胯到涌泉,由上向下層層放松,意念引導很關鍵。
怎樣才能做到全身放松
第一.要思想人靜
心靜才能體松,體松也才便于心靜。兩者互為其根,互相作用,相輔相成,是辯證關系。如果練拳時邊練邊說話,不僅會使動作紊亂,內氣外散(“內練一口氣”),而且身體也很難放松,既達不到養生目的,也不利于技擊。因此,練拳前一定要做好各項準備,從預備式開始,就要屏棄一切雜念,物我兩忘,將思想全部集中到所練的套路上,鎮定、沉著,專心致志,靜心演練。
第二.要用意識引導行動,這是太極拳的運行法則
拳論說:“意氣君來骨肉臣”、“用意不用力”。意是一身的統綱。前輩講:“沒有意,只有形,就是體操。”因此,行拳中一切動作都應由意念支配,以意領先,以意行氣,以氣運身,這樣,全身的筋、骨、皮、肉和肌腱、韌帶才可得到徹底放松和舒展。
第三,要順應陰陽,順應自然規律,陰陽相和
一切動作都應是自身本能的“天然自動”,而非故意做作。動靜相兼,虛實結合,曲直互用,蓄發互孕,剛柔相濟。每個動作都應在規律的架構內活動,既不能不到位,也不能超越其界限。要掌握好分寸,適可而止,不能隨心所欲或反序亂序,務使動作平常自然,輕松愉快,圓潤和諧。
第四,要動作輕靈
“聽之至細,動之至微”。輕起輕落,慢起慢落,點起點落。真正做到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身體不能“硬邦邦的”。落腳不“撲騰撲騰”的響。
第五,要“慢中求功”,這是太極拳與其他拳種的一個重要區別
演練時一定要以緩慢的速度進行,不急不躁,沒有對快速、猛烈的追求,不僅不以"速度取勝",而且還應"以慢制快",只有這樣,才容易便身心放松,沒有緊張的心理和情緒;才能不用僵力、拙勁、犟勁,使肢體像春風楊柳一樣,綿綿不斷地向前行進。
第六,要適量運動,做到科學合理,安全實效,不要負重鍛煉
如果運動過量,身體不僅不會感到輕松,反而容易造成不應有的損傷。要因人制宜,量力而行,把握好運動量。初學者要由簡而繁,由易而難,循序漸進,不可貪多求快,急于求成。老年人和體質較差的對高難度動作不要強求,不要與年輕人攀比,這樣,才能有益于身心,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