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特點中有一個叫氣,內氣是太極拳練到高級時會形成的。雖然還沒被科學所證實,但是氣若不通,那么人體經絡的走法是什么?太極拳教學里會談到練習太極拳必須產生強大的內氣,下面跟著小編看看太極拳吧!
太極拳與內氣
練習太極拳時間久了,就必須在體內產生強大的內氣。
武訓有云:“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練功不練氣,就象做游戲”。體內只有內氣充沛才能達到絕妙的養生和技擊功效。
身體中是否存在經絡和內氣
很多人都會這么問,這個困擾中外科學家多年的問題,時時沒有得到所謂科學的驗證。科學沒有驗證的不代表不存在,只是現代人的認知規則和判斷標準出現了問題。就像用西醫的標準去判斷中醫是否科學一樣,是一種無稽之談。
那么可以這么的假設一下,如果沒有中醫的存在,華夏民族早在地球上消失或者成為稀有物種了。
只能說這是兩種文化對世界的認知標準不同,東西方文化的撞擊,就好比世界文化領域的一陰一陽。但在西方文化占世界主導地位的今天,資源、環境遭到很大的破壞,已經有人堅定的認為東方文化是緩解和解決這種矛盾的良方。這也符合太極陰陽互變的道理啊。
體內的內氣增強了,經絡的空間走向通暢了,內氣的活動會越來越順暢,這是一個良性循環,內氣越強,經絡會越通暢;經絡越通暢,氣血營養臟腑功能會越好,內氣會越強。
當內氣增長到一定程度時,對外形的要求會逐漸降低,也就是逐漸過渡到內氣催外形的階段。
又例如隨意將一桶水倒入一根彎水管里,水會自然形成利于水管的流動外形了。
要達到這種情況,必須滿足三個條件
①水量足夠大,水壓足夠高;
②水管必須是軟的;
③水管內部必須是通暢的,要不然就會爆管。
引申到太極拳里,要做到內氣催外形,也必須有強大的內氣、身體要松、經絡內部要通暢。到了內氣催外形的階段,才能正真意義上體會體內內氣無礙無阻的流動。因此學習太極拳需要經過外形催內氣的階段和內氣催外形的階段。
在外形催內氣階段,必須強調動作的準確性,也就是標準性。在內氣不夠充沛的情況下,千萬不要采用“以意導氣”去練太極拳,也不要去過度的練習發勁動作。這也就是陳式太極拳的二路必須是在練好一路,內氣充沛的情況下去習練的原因。
用意導氣和發勁都會過度發放內氣,在體內內氣不足的情況下,臟腑會過度的工作,久而久之會發生臟腑功能虛衰,產生陰陽不調而發生疾病。
我們需要知道形成太極拳內氣的相關要素。
一、意念、形體與內氣的關系
內氣的產生、潛轉與遠行決定于兩大因素,即意識的干預與正確形體的引導,根據意到、氣到、勁自到這一原理,太極拳的練氣是在大腦皮層統攝諸神經系統的統一指揮下,使全身處于極度松弛的狀態下,隨著呼吸的鼓蕩和形體緩慢的運行,促使內臟器官和肌肉有節律地舒張收縮。
太極拳中的虛領頂勁,松肩垂肘,尾閭中正,含胸拔背等要領都直接關系到太極拳身法的正確性。
學習太極拳的內氣,我們就應該掌握好對自己呼吸的控制。
要想長內氣,首先應有正確的意,這個意應該是內斂的意,松靜的意,做到形在意之內,意在形之中,意有動,形體隨之動,做到動作與內氣一致。這就是拳經上講的內外相合。
有人練拳多年沒有得氣感覺,或得氣不明顯,時有時無,練一趟拳,全身不得溫暖,手掌不得紅潤,健身效果不夠理想,其原因多屬于意識不正確,整體不松柔,形體運行不合理,不是憋氣就是四肢起僵勁。
在行拳時,神要領,肩要沉,速度要慢,要均勻,思想要集中,否則氣感即行消失,其得氣的前提就是以意念引導松柔,以松柔產生內氣。
所以說,要想形成內氣,還需要自己保持放松的狀態。
內家拳強調用意不用力,全身松柔,緩慢運行,不尚拙力等,這樣內氣就會加強。拳經上講:太極拳的練習要分三個階段,即練體、練氣、練神。
太極拳是用腰脊練拳,而不是用四肢練拳,如果四肢自動,亂動,妄動,就會把生活中肌肉用力,拉拉扯扯,摟抱頂抗等劣根性部帶到拳中來,使太極拳面目全非。腰帶四肢是去掉拙力的好方法(拙力去一分,內勁長一寸),從而才能逐漸進入到經絡運氣這一境界。
二、呼吸與內氣的關系
呼吸與內氣是什么樣的關系呢?呼吸對誘導內氣的產生起關健性的作用,內氣趨于丹田與呼吸的關系是這樣的,吸氣時丹田閉合,內氣由督脈上升,過百會至舌尖,內氣有待充實。
呼氣時丹田開啟,即橫隔肌氣機打開,內氣沿任脈動下降至丹田,稱氣沉丹田,此時腹部極松,只靠地心引力,使腹部下墜,并有孔穴感。
此時肩、腰、胯、碗要松勁,要虛領,讓其氣血沖入手腳指的頂端及神經末梢。切忌拉、逼、收、翻、托等一切拙力出現。拳經曰:腹內松凈氣騰然。腹內不松凈氣就不會騰然,因此丹田氣產生的前提下是全身松透,腹內松凈,并合理地配合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