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極拳推手的學習中,是離不開內勁的運用的,這就需要我們掌握好內勁的相關知識,內勁是太極拳的特點之一,相對于其它武術,太極拳重視內勁的運用,下面我們就結合太極拳一起來學習吧。
關于學習內勁在太極拳推手中的運用,我們需要掌握一下三個方面的知識。
一、人體經絡走向與氣血運行的關系
人身的經絡系統是由經脈、絡脈及其連屬部分構成的。其中根本的則是任脈與督脈,太極拳大師陳小旺先生授課時也注重強調了任、督兩脈在練功時的重要性。
任脈“起于胞中,下出會陰,前行于腹胸正中線,經過咽喉,到達下唇內,環繞口唇,上齒齦交穴于督脈后分而上行至兩目下方”。功能即總領一身之氣,為“陰脈之海”,并由支脈自胞中向后貫嵴,與督脈相通。
所以說,學習太極拳扥內勁,就需要我們對人體的經絡有一定的了解。
督脈“起于胞中下出會陰,后行于背部正中線,上行頭項正中,經頭頂下行于額、鼻,止于上唇系帶處的齦交穴,與任脈相會,并有支脈絡腎貫心,還有支脈與足太陽經交會于目內齜,上行頭頂,左右交叉入絡腦”。
丹田歸經于任脈,是人體經絡場的重要場源,氣聚于氣海后就會沿經絡運行,丹田氣足,人的精、氣、神易外顯。武術家們常提到諸如“氣沉丹田、意守丹田”等等,從中醫學理論角度講具有一定的科學意義。
二、身法整合與內勁形成
“勁”與“力”在漢語解釋中并沒有嚴格的區別,如果單純從力的角度來講,力是由站樁而得,由試力而知,由發力而用,由推手而懂,由實作而知變化,由試聲而固元氣,力量才能篤實。
在太極拳的學習中,我們需要把握好整體勁的運用。
概括來說太極拳的這種“內勁”是全身高度協調的運動,包括精神、意念、呼吸,在瞬間爆發出來的能量,是人體精、氣、神相凝聚的一種完整的力。
陳鑫老前輩認為“太極拳內勁的實質和運行是以意行氣,運于骨縫之內,再由骨縫內運于肌膚,貫注于四梢,復歸于丹田,纏繞往來,輕靈圓轉,逐漸產生的一種綿軟而又沉重,外似棉花,內如鋼條的一種內勁”。
其實人體的內勁是很復雜的,它是多種力源交織在一起所形成的。力是勁的基礎,其來源于人體的中部,即丹田和腰肌。
柔中有剛為彈勁,剛中有柔則為韌勁。所謂“柔里有剛攻不破,剛中無柔不為堅”,辯證地說明了彈勁和韌勁的特性及相對立的統一性。
內勁具有“神以知來,智里藏往”的特點。隱于內而不顯于外,隨人之動而不斷改變方向,不丟不頂,內動不令人知,內勁足,彈性的韌性就足,這是太極拳套路和推手相結合所產生的一和獨特的勁。
推手時如果單憑觸覺靈敏,而缺乏一種渾厚輕靈的“極柔軟,然后能極堅剛”及“運勁如百煉鋼,無堅不摧”的內勁,即使已做到一身備五弓,掌握了呼吸與蓄發的運用,仍然不可能將對方“引之即來,不得不來,放之而去,不得不去”的效用。
三、內勁在運動中的發放
太極拳有陰柔輕靈的一面,謂之和風細雨;亦有陽剛沉著的一面,謂之雷霆萬鈞。在推手進退中兩者兼備互用,凡偏剛無柔的需防跌失,偏柔無剛的則難臨強敵。
一舉動,輕柔重剛齊發,處處控制對方重心,使對手失去平衡。處處能越過對方防守點而輕靈逼近,使對方不知我手從何處來,達到“出手不見手,手到不能走”的境界。
推手中,虛實開合,螺旋纏繞,引、化、打結合,在散手對抗中,則可用踢、打、摔、拿等技法,這對運動員自身的整體綜合實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無論是推手還是散手競技,運用靈活的身法,控制對方重手腳齊到輕靈逼近對方防守點,抓住時機近身,發力與靈活的步法協調配合,在運動之中掌握自身平衡適時整勁發出,往往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平時推手練習時以纏絲勁的沾連粘隨為靈魂,又要以剛柔兼備的“內勁”為統帥。
同時,內勁又是靈活善變的,太極兩儀的上下相合、剛柔虛實必須兼備。加上不斷練習,功夫才可能上身,且漸臻精妙,在推手與實戰技擊中才有望發揮出積極有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