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極拳的學習過程中,我們想要提高自己的內在修為,就需要掌握對內氣的運用,那么我們該如何認識太極拳的內氣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做相關的介紹,希望對大家的學習可以有所幫助。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形成太極拳內氣的相關要素。
一、意念、形體與內氣的關系
內氣的產生、潛轉與遠行決定于兩大因素,即意識的干預與正確形體的引導,根據意到、氣到、勁自到這一原理,太極拳的練氣是在大腦皮層統攝諸神經系統的統一指揮下,使全身處于極度松弛的狀態下,隨著呼吸的鼓蕩和形體緩慢的運行,促使內臟器官和肌肉有節律地舒張收縮。
太極拳中的虛領頂勁,松肩垂肘,尾閭中正,含胸拔背等要領都直接關系到太極拳身法的正確性。
學習太極拳的內氣,我們就應該掌握好對自己呼吸的控制。
要想長內氣,首先應有正確的意,這個意應該是內斂的意,松靜的意,做到形在意之內,意在形之中,意有動,形體隨之動,做到動作與內氣一致。這就是拳經上講的內外相合。
有人練拳多年沒有得氣感覺,或得氣不明顯,時有時無,練一趟拳,全身不得溫暖,手掌不得紅潤,健身效果不夠理想,其原因多屬于意識不正確,整體不松柔,形體運行不合理,不是憋氣就是四肢起僵勁。
在行拳時,神要領,肩要沉,速度要慢,要均勻,思想要集中,否則氣感即行消失,其得氣的前提就是以意念引導松柔,以松柔產生內氣。
所以說,要想形成內氣,還需要自己保持放松的狀態。
內家拳強調用意不用力,全身松柔,緩慢運行,不尚拙力等,這樣內氣就會加強。拳經上講:太極拳的練習要分三個階段,即練體、練氣、練神。
太極拳是用腰脊練拳,而不是用四肢練拳,如果四肢自動,亂動,妄動,就會把生活中肌肉用力,拉拉扯扯,摟抱頂抗等劣根性部帶到拳中來,使太極拳面目全非。腰帶四肢是去掉拙力的好方法(拙力去一分,內勁長一寸),從而才能逐漸進入到經絡運氣這一境界。
二、呼吸與內氣的關系
呼吸與內氣是什么樣的關系呢?呼吸對誘導內氣的產生起關健性的作用,內氣趨于丹田與呼吸的關系是這樣的,吸氣時丹田閉合,內氣由督脈上升,過百會至舌尖,內氣有待充實。
呼氣時丹田開啟,即橫隔肌氣機打開,內氣沿任脈動下降至丹田,稱氣沉丹田,此時腹部極松,只靠地心引力,使腹部下墜,并有孔穴感。
此時肩、腰、胯、碗要松勁,要虛領,讓其氣血沖入手腳指的頂端及神經末梢。切忌拉、逼、收、翻、托等一切拙力出現。拳經曰:腹內松凈氣騰然。腹內不松凈氣就不會騰然,因此丹田氣產生的前提下是全身松透,腹內松凈,并合理地配合呼吸。
拳經曰:“能呼吸然后能靈活。”這樣舉體自然和順,運用自能隨意。經過長期艱苦的鍛煉,內氣就會充盈起來。呼吸像氣筒,隨著呼吸的運動,像氣球一樣的內氣充滿身,內氣便向外萌發,可能按經脈運行,也可能向四周彌散。
沿經脈運行時,或通周天,或趨病灶,疏通經絡,防病治病;向四周彌漫時,內氣充滿全身,這種氣就能洋溢四體之內,浸潤于百骸之中,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內外一氣,流行不息,拳的開合動靜,即據此氣而生,放伸收縮之妙,也由此氣而得,內氣所到之處,身體自覺輕靈,輕飄和失重感。
太極拳的氣功狀態
太極拳的用意就是要在身內落實拳理,!!!用內意,行內氣,走內勁,通過內在的意念指揮氣血運轉,牽動人體的經脈與骨骼進行全身環狀圓弧運動,達到一動無有不動的境界。
太極拳原是練體、練氣、練神三步功夫,先求肢體的松柔舒適,再求心情舒暢,自在安樂,量后達到氣勢磅礴,內氣充盈,神舒體靜,內外皆美。
一練拳,就進入到這種極為舒服輕松愉快的境界中,這就是太極拳進入所謂的氣功態,也是后天返先天的先天狀態,也是練拳應該練到的拳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