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極拳的練習中,我們時常聽到的要領就是“用意不用力”,那么對于這五個字,我們該如何理解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做相關的介紹,希望大家通過本文可以有所學習,并能在實踐中有所運用。
太極拳的意識
意識,在太極拳的學習中,是非常關鍵的,沒有意識的支配,我們是學不好太極拳的。
練拳時頭腦中沒有任何思想雜念,未動之前,用感覺思維的心理過程,想動作的要領、方法及動作運行的軌跡。前一動作開始后,隨著運動而思考下一動作的開始、發展和結束。
這樣周期性地進行下去,直至練拳停止。"先在心,后在身”。太極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就是用意識蓄養精神來引導動作。
可見,要想學好太極拳,就得充分發揮自己意識的作用。
切忌把意識貫注于呼吸或勁力上。如果把意識作為呼吸的途徑,想呼就呼,想吸就吸,這樣就會出現動作凝滯,不能獲得吸則拿得人起、呼則自然沉得下也放得人出的較高技擊效果。
如果把意識放在勁力上,有意識地去用力,就會造成動作僵硬。從中醫角度來說,就是周身氣阻不通,就會出現病變。所以說:“切記不可用力,不可尚氣,以致有氣者無力,無氣無力者純剛。”
太極拳的意識就是把動作的方法要領潛藏在腦子里,然后通過大腦的感覺思維恰如其分地反映到肢體上。正是“以意領先,先在心,后在身”。太極拳理論都非常重視和強調意識問題,在太極拳中一切要求以意領先。
以意為先、以意為主導,是我們學好太極拳的一個重要要領。
在太極拳運動中,大腦神經都集中在動作中(意識引導動作),運動神經的興奮性高并且壓倒疾病的神經興奮性。久而久之練習,機體內病神經的興奮性被驅逐、被抑制,所以疾病的活動范圍逐漸縮小。
太極拳運動除肢體活動外,重要的是使神經系統得到鍛煉。神經系統除了有運動感覺機能外,還有所謂營養機能(營養神經),影響的機能內的新陳代謝時調節各個組織和器官的營養,對于機體的活動能力具有重大的意義。
神經系統這一機能在運動中具有特殊意義,因為在運動時身體的機能旺盛,這就更需要加強所有器官和系統的營養,使組織以及周圍環境間化學變化和新陳代謝得到增強。
太極拳治病和健身之所以有顯著作用,就是意識與動作相結合的練法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可見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性刺激和積極的訓練,有助于使被疾病興奮所抑制或衰退的功能重新得到興奮,從而調節各個系統的功能達到治病、健身的目的。
從技擊意義來說,意識的存在與否,關系到雙方勝敗的生死問題。在練拳時,要有意識地假設與對方準備交手時先至對方,每每在盤架后,全身血藏循環加強,局部皮膚時常有小蟲緩緩爬行之感,手指肚有細汗微微滲出。
這些現象就是“以意領先,以意運臂,以氣貫指”。以意領先的主要作用是使競技中肢體(接觸點)感覺更加靈敏,從而使“后人發,先人至”獲得成功。
另外,在推手中如果準備發放者的意識深而遠,就能準而狠地將對方發放出丈外。然而,具備了一定的身體條件而沒有進攻將對方打敗的意識,那也是無濟于事的,所以太極拳的意識所在是非常重要的。
隨著動作的熟練,用意也就能逐漸細致起來,隨著動作的變化而不斷使意識深刻化。用意識指導手臂和各個部位的著力點(接觸部位),逐步做到以意運臂。
在這個基礎上練拳時,要結合技擊方法用意,要像拳諺所說:“有人若無人,無人似有人。”進行假設性而含有技擊意義的練習,根據技擊技術的原理,用意識引導手臂的各個著力點的轉換,全神貫注,以意領先,這在太極拳推手中是十分重要的。
太極拳經說: “在意不在氣,在氣則滯。”這就是說,氣的隋性未免還是大,不如意的靈活。意的靈活性究竟有多高呢?可以說幾乎可能無窮之大,因為它的隋性幾乎可能等于零。
所以說太極拳著重的就是虛實的變化,每一動都要有虛實,一處有一處的虛實,處處總有一虛實。虛實的變化都是通過意識的轉換,即有意所注者為實,否則為虛,此時之虛并非無氣,只是無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