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極拳的學習中,是包含很多哲學思想的學習的,掌握好了這些思想,我們才能進一步學習太極拳的精髓,今天小編所要為大家介紹的就是太極拳中的“舍”與“得”的關系,希望大家能有所學習。
在太極拳的練習中,太極拳是貫穿于學習的始終的。
“舍”棄對太極拳那些不正確的認識和不合理的練功方式、方法,“得”到對太極拳理論的準確把握和正確的練功途徑和方法。
“舍”棄那些已經真正掌握但隨著功夫的長進已經存在局限性的招式、體會等等,“得”到對太極拳更深刻的認識以及更高層次的太極拳功夫。
由此可見,“舍得”在太極拳的學習中,是非常的有作用的。
通過這種不斷的“舍得”,使太極拳功夫沿著正確的練功途徑,不斷向更高的功夫境界攀升!以下將通過對太極拳修練過程中不同階段“舍得”的具體分析,來使大家更好地理解太極拳這種不斷“舍得”的練功過程。
一、貫穿始終的“舍得”
練過太極拳的朋友都知道,要練好太極拳必須能夠持之以恒且有一種吃苦的精神。因此,要想真正把太極拳功夫逐步深入地學到手,自始至終都必須舍得付出辛苦、花費時間。
只有在這些方面“舍”的到位才能“得”到真正的太極拳功夫。而且,通常“舍”的越多,“得”的太極功夫就越深。
在太極的學習中,也只有先學會“舍”,才能夠有所“得”。
以此,這些“舍得”是學好太極拳功夫的基本前提,是練好太極拳功夫不可或缺的保證!當然,這種“舍”必須建立在良好的師緣、合理的練功方式的基礎之上。如果不講究方法、漫無目的的瞎練一氣,那么“舍”的終結果,要么是“得”到得太極拳功夫有限,要么是“得”到一些虛假的太極拳功夫,嚴重的甚至會“得”到走火入魔的結果。
二、練功過程中不同階段的“舍得”
太極拳的修練是一個“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又可以劃分為不同的練功階段,由此形成不同的功夫層次,而在每個練功階段尤其是當從一個功夫層次向更高的功夫層次過渡時,都需要經過一個“舍得”的過程。
雖然,不同功夫階段所“舍得”的對象有所不同,但這些“舍得”的終目標都是要將自己的太極拳功夫不斷推向更高的境界!因而,這些“舍得”是推動太極拳功夫境界不斷攀升的必要過程和有效手段。
在學習太極拳初期,要完成從對太極拳無知、無招的太極拳無極狀態向有知、有招的太極拳太極狀態過渡,因此,首先要“舍”棄的是一些不符合太極拳要領但卻屬多年養成的習慣性動作,以及以往對太極拳不正確的認識,而逐步“得”到太極拳的各種招式、和基本理論。
除此之外,還要通過太極拳的發力方法逐步“舍”棄原本那些拙力、散力,“得到太極拳的活勁兒、整勁兒,因此,在外表上表現的是一種剛猛的狀態。
同時,在這個階段還要盡量逐步做到太極拳虛領頂勁、沉肩墜肘等基本要領,“舍”棄身體各關節以及意念、筋骨等方面先天的僵、緊狀態,逐步在內部“得”到松的狀態。也就是說,此階段重達到的應當是一種外緊內松的狀態。
當熟練掌握握了太極拳的套路和招式,練出了太極拳的活勁兒、整勁兒,實現了由無招到有招,從不懂勁兒到初步懂勁兒的轉變之后,就會有一種外表動作協調流暢、發勁兒剛猛有力,而內部松柔、舒暢的狀態和感覺。
此時,就應當逐步進入下一個“舍得”的環節。在這個階段要逐步“舍”棄的對象,則是外表的剛猛和內部的松柔。外形上,一方面,通過拆招、推手等訓練方式,弄懂已經熟練掌握的各種招式的使用技巧,完成由招式向招法的過渡;另一方面,要在把剛勁兒發透的前提下,逐步把各種招式在外形上不斷柔化,進而逐漸“舍”棄外形的剛猛,“得”到外形的松柔。
與之相反的是,內部在徹底放松之后就會有內氣不斷聚集,太極內功便逐步形成,而隨著太極內功的不斷加深,內部便會由原本的松柔狀態向充滿彈性的剛的狀態轉變。
終在此階段達到一種外柔,內緊的狀態。此時,內在的緊已非先天狀態下的僵勁,而是一種由太極內功形成的充滿彈性且松緊可控的神奇太極拳境界,其本質是一種強度可控的剛性。
到此,太極拳功夫應當已經達到相比高的境界,但還只能算是剛剛真正掌握了太極拳功夫,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太極拳高手,還需要進入更高的“舍得”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要“舍”棄的主要是那些原本熟練掌握的太極拳招法,把它們逐步演化為太極拳勁法,進而成為自己的本能,真正實現太極拳從有招到無招的過渡。此時的無招并非真的無招,而是達到了招隨意出、見招出招的太極拳神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