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我們中華名族的傳統武功,練習太極拳有助于身體健康、緩解疲勞,現在學習太極拳的人有很多,隨處可見,廣場上、公園里都能見到練習的身影,那么學習太極拳我們需要做到哪些基本要領呢?
關于初學太極拳的基本要領,我們需要做到五個方面的要求,如下介紹。
第一、要思想放松,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意念放松
打拳自無極始,預備式首先做到意念放松,意念放松方法很多。比如依次放松法,在意念的引導下,依次意想頭面放松,兩臂放松,胸腹放松,兩腿放松,從頭一直松到腳。
亦或采用循徑放松法,按照經穴放松。從百會到會陰,從肩井到勞宮,從環跳到涌泉,依次放松。通過意念的導引,使全身放松。
全身放松,我們才能使自己的動作舒展,達到剛柔并濟的效果。
但當我們進入打拳(運動)狀態,有時還會緊張起來。生活中,我們有這樣的常識:比如出門散步,雖然周圍有很多人,可我們走起路來卻非常自然,心態很放松。
如果當你意識到周圍人的目光都注意你時,心里便會產生一種緊張感,走起路來不知所措,反而顯得不自然了。這就是心理作用。
打太極拳也是如此,我們很不經意地做某個動作時,非常自然、流暢,如果正正經經地往那兒一站,準備打拳,反而緊張不自然了。這種專注的意念越重,緊張的程度也越重,有時甚至手指都會發抖。
所以說,學習太極拳就需要排除自己的緊張感,順其自然才是學習太極拳的關鍵。
所以打拳時意念不能過重。但也不能漫不經心,漫不經心就會散漫、懈怠。正所謂,有意無意是真意。比如我們在上步時,要在不經意中把后腿提起來,再輕緩地送出去。這樣就做到了放松,既輕靈,又沉穩。
第二、套路要熟練
套路不熟練,也會影響打拳放松。有的人打拳時間不長,學了好幾套甚至十幾套太極拳,心思都用在記套路上了,以至沒有心思去探求放松問題。致使動作緊張、僵硬、不協調、不自然,影響打拳質量和養生效果。
俗話說,熟能生巧。十招會,不如一招精。拳經講:“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套路熟練,打拳才能放得開,松的透。
久而久之,內勁自生,外柔而內剛,進而達到出神入化。打拳如同登山,無限風光在險峰。登到山頂上,才能一覽眾山小。登山的路有很多條,只有選擇一條持之以恒,才能到達頂峰。
第三、方法正確,姿勢準確
在動作過程中方法不正確,定勢時姿勢不準確,也不能做到放松。比如,上步時,后腿的膝、胯關節沒有松開,就將后腿挺直地向前邁出,就會顯得僵硬。
定勢時姿勢不準確,也必然影響放松。因此在打拳的過程中,方法正確、姿勢準確,才能做到真正的放松。否則,即使心里想放松,口里念放松,身體也還是沒有放松。要做到方法正確、姿勢準確,必須有明師指點。
第四、要有功力
這個功力主要是指身體的平衡性和柔韌性。身體的平衡性和柔韌性不好,站也站不穩,下也下不去,也不能使身體完全放松。比如分腳蹬腳,由于平衡性不好。
造成身體晃動,結果四肢百骸都跟著緊張、僵硬。因此要加強平衡性、柔韌性的習練。比如站樁、壓腿、涮腰等各種柔韌功和平衡動作的輔助練習。平衡性、柔韌性越好,打拳時松的越好。
第五、分清虛實
以上四方面,經過一定時間的練習,都能掌握。難的是分清虛實,這也是相當長時間探求放松的根本所在。放松,不是懈,不是軟。
太極拳的放松,是身體在自然狀態下,表現出的外柔而內剛。虛過,則為軟、為懈;實過,則為僵、為硬。難就難在如何掌握虛實的度,做到無過無不及。只有掌握好這個度,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放松。
分清虛實在推手中體會尤為深刻。打太極拳要真正做到放松,必須一招一勢地體研虛實。四肢百骸,肌膚筋脈,目光心意,都要做到松緊有度,開合有致,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了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