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是我們學好太極拳的一個關鍵要素,通常在我們練習的時候,師父們都會一直強調靜,那么我們該如何理解這個靜字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做相關的介紹,希望可以對大家有所幫助,并能在學習中得到運用。
太極拳的靜,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去理解和學習,即敬、靜、凈。
敬:習武先修德,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心性修養,是學習好太極拳的基石。要敬拳、愛拳,用恭敬之心去對待太極拳的學習,要對古人與前輩留給我們的寶貴傳統文化存有恭敬之心,尊敬傳道解惑的老師,尊重他人的指導指教,虛心學習,取長補短。
靜:從思想意識上,先將心靜下來,鎖住心猿栓意馬。通過調心、調身、調息,排除雜念,放松身心,以一念代萬念,漸進忘我虛靜之狀態。只有讓心靈保持空明、寧靜,不受欲望的擾亂,方能達生命明智、本真的狀態。
做到心靜,需要我們思想意識的放松,當然環境也是一方面的重要因素。
凈:思想意識上,干干凈凈,不帶固有認識觀念、好惡之心去學習。身心空空蕩蕩,才悠然自得,心靜自然。只有內外通透,無一絲雜念,把拳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中,拳即是我,我即是拳,拳我合一,方能在行功走架中,體悟“靜”的妙處。
只有敬拳,才能使身心靜下來。心態決定結果,抱著一種無所謂、漫不經心、嬉耍的態度去學習、練習太極拳,是不可能心靜氣平的。只有身心俱靜、心平性和,才能感覺和體悟到身體內外的純凈,陰陽平衡,使氣血經絡暢行。
無極狀態時,身心平穩、無欲無念、虛靜無為。意動時,全身上下處處要松靜,一處不靜一處不松就不能正確行拳。在行拳走架中始終貫穿松靜的狀態,不要一動就丟了松靜。心情浮躁,身體四肢僵硬,都是不對的,也是不可取的,對身體無益,同時也是提高功夫一種障礙。
所以說要想達到靜,心態的作用是非常關鍵的,不能心浮氣躁,正所謂無欲則剛,大家要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
在行拳走架過程中,要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以腰胯帶動身體四肢運動,只有這樣才能松靜輕靈,動作如行云流水。 此時,呼吸平穩、均勻、細長,在松靜緩慢之中,身心平靜,練完拳后,滿口生津,心平氣順,精氣神特別好。
“拿住丹田養生,拿住丹田練拳”,無論是站樁還是行拳走架,都要“想”著丹田、“聽”著丹田、“看”著丹田,三性歸一不離丹田。這樣丹田就有一種意識、一種感覺,通過練丹田,產生丹田內轉,讓人的注意力集中于一點,思想不走神,這樣人的心就能靜下來。
太極拳講“靜”,在每一步的練習中,“靜”無處不在。
有些人并不重視基本功練習,認為可做可不做,敷衍了事。這樣所造成的后果有三:其一,心不靜;其二,認知的程度不深;其三,動作不規范。不重視基本功練習則會在練習套路中產生病痛,影響鍛煉與健身效果。
雖然基本功練習枯燥無味,了無興趣,俗語云:“基數不牢,武藝不高”。此時應靜下心來,排除妄想,安心靜氣,按部就班,循規蹈矩,認真鞏固和加強基本功的練習,這樣既練了功又練了心,套路練習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單式練習中要牢記:嚴格學習手、眼、身、法、步,用心體會。否則一處不對處處不對。所以必須虛心學習,耐心體會,只有不急不躁,多學、多練、多想、多問,方能學規矩、達標準。此階段需心平氣和。
心平則神凝,氣和則息調。心里能平靜了,身心才能放松,才能去感悟,去改正諸多毛病,減少誤差,為下一步的學習打下扎實基礎。
在套路練習中要牢記:盤架子是練習太極拳功夫的基礎,同時又是重點。從練習整套太極拳來看,從起式到收式,每一個動作都貫穿太極的要求與要領。
行拳走架如行云流水、連綿不斷、滔滔不絕,其中有靜,要靜如山岳,端莊沉穩;其中有動,要動似浪潮,鼓蕩騰然。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處處有陰陽,處處有動靜,在動靜之中體現太極韻味。
此時,要求心靜、用意。在動之中求形的靜,求意的境;在靜之中求形的變化,求意的引導。演練中以慢為主,以靜寓本,以松柔為基礎,以靜欲動,達形的安舒與松正,達轉換承接之輕靈柔和。要動靜的結合,使太極拳運動始終處于內外相合、協調、平衡的狀態。
在太極推手中牢記:推手也稱打手或揉手,它既是太極拳技擊的一種練習方法,同時也是檢驗套路練習的試金石,是提高太極散手實戰必不可少的中間環節。太極推手特別強調“動中求靜,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借力打力”的原則。
所以只有思想安靜、精神集中,才能氣沉丹田,身體松柔輕靈、反應靈敏,才能知道對方的動靜虛實。不亂動、不妄動,以靜制動,動以相隨,隨以先至,至以克敵。
在太極推手中只有全神貫注,輕靈綿柔,方能聽出對方的勁路大小、方向,著力點、虛實的變化,虛實的轉換,方能體會和理解太極八法和各種技法如何靈活應用。在推手中只有真正進入了這種松靜的狀態,才能克服僵、頂、丟、扁等諸多毛病,才能粘、連、黏、隨,舍已從人,漸至懂勁。
“靜”,在太極拳中,有不同的層次,如安靜、平靜、寧靜、虛靜、清靜等,每一個太極拳修煉者由于功夫不同,對“靜”的認識和理解也不同,但“靜”始終貫穿著太極層次提升的每一個階段,隨著功夫層次的上升,修煉者對“靜”重要性的認知與體會也不同。
能靜才能松、能松才能柔、能柔才能剛。只有做到剛柔相濟、陰陽平衡,才能養浩然之氣,養浩然之氣常在則功夫有成,健身養生,延年益壽的效果也就會體現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