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太極拳的時候,我們需要學會抓住本質的東西,比如我們在學習太極拳各種動作的時候,就需要做到一個“沉”字,關于練習時如何才能將這個字體現出來,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講一講當中的方法。
太極拳博大精深,想要學好它,就需要把握當中的內在要求,并將其體現出來,才能感受到太極拳的神韻。
“沉”是太極拳的本質,松是方法,沉是目的。至于氣和腰檔勁、圈、圓、球等等,都是在沉的基礎上的附加品。
人生除了腦袋以外,所以肢體和部位都應練出沉勁來。簡單的說,就是手臂沉,并作用到肩,肩往后撐,從而完成脊椎到手臂的撐勁,也就完成了手臂力由脊發。
太極拳經常提到松肩沉肘,就體現了松和沉之間是相互聯系的。
如若沒有手臂的沉,手臂就不會有撐勁。通過松腰,使得腰以上的體重作用到胯上下沉,作用到腿上,從而完成腰襠勁下沉。通過松腿腳,把腳以上的體重作用到腳底下,從而能完成力發于根而下沉。
小沉要服從大沉,小沉要輔助大沉。身體各個部位是有重量的,通過松,要體現出這種重量來,就自身的重量來說,手臂就屬于小沉,軀體屬于大沉。
舉例說,右轉體抱球,右手臂是小沉。當右轉體下沉時,就會把小沉的右手臂通過胯被翹起來,右手臂屬于服從地位。而左手臂會隨著身體下沉也朝下向右下沉,完成輔助身體下沉的作用。
“沉”需要我們身體各部位之間的配合協調,脫離了整體性的原則,是做不到“沉”的。
練太極拳就要把身體練沉,就如同死物與活物的結合體一樣,從有力的下沉,練出無力的沉,蓄力時,全身沉造成身體的壓縮,并作用到地面上,造成腳的下蹬力非常大,這種下蹬,通過大地的反作用力,把下沉的身體給摧蕩出去。
腳的沉就是要不斷的增強身體的肌肉力,來彌補下蹬力量的不足。太極拳論云:其根在腳。足是全身之下部,為全身是之根源。
腿足動則全身動,腿足停則全身停。練太極拳者,務必認真刻苦從腿腳練起。
總之,“沉”體現在上,手臂始終要有沉的撐勁;在中,腰胯有下沉的腰襠勁;在下,要有發于腳跟的蹬勁。“提綱契領”,是指楊澄甫先生的“太極拳說十要”,故稱為綱。這個綱特別突出強調這個“沉”字。
打太極拳的好處
1、打太極拳由于動作緩慢,動作幅度可控,可以鍛煉心肺能力,能夠使呼吸自然、細長、慢均。
2、由于速度緩慢,動作柔和,從而使人體的微循環得以擴張,可以有效的鍛煉身體各部位。
3、太極拳可以有效的預防老年人骨質疏松和心血管病,太極拳可以協調身體動作,能夠防摔跌。
4、“太極拳以靜御動,雖動猶靜,故架子愈慢愈好”,這話說的是太極拳緩慢的特點,道出了防跌的功能。太極拳動作如抽絲,行步如貓行,小心翼翼,步步為營,久而久之,習拳者自會養成謹慎小心的良好習慣,如遇危急也不慌張急躁。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質與習慣,行路處事也就輕盈自如,不易跌倒。
5、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正如人的走路,左腳實則右腳虛,右腳實則左腳虛,一前一后、一虛一實,邁步前進。習拳者久經鍛煉,更能應付緊急。如前腳踩于香蕉皮,必然打滑虛空,后腳坐實,就如樹根緊扎大地不為所倒。再有,久練太極拳者拳架特低,根據物理重心低則穩,就更不易摔跌了。
6、練習太極拳還有緩解關節疼痛、減輕疲勞、強健筋骨、提高人體伸展和平衡能力等,還能改善心態,減輕精神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