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太極拳,我們需要了解它的作用有哪些,概括起來應該有三點:健身、防身和修身,所以說我們也可以從這三個方面來了解和學習太極拳,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講講我們該如何了解這三個方面的作用。
學習太極拳,我們需要端正好心態,要有良好的動機。
太極拳的健身功能,是由它的立拳根本所決定的,這個根本就是兩句歌訣:“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雖說太極可推手實戰,但太極拳終的目的不是技擊,而是通過練功,強身健體,達到修養身心,完善自我,后益壽延年。
為什么修養身心就能益壽延年呢?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無欲則剛”。從科學的角度講,在生活工作中,我們始終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積極樂觀,心胸開闊,就能達到生理上的健康。身心健康,就能益壽延年。太極拳從立拳的根本,到理論指導,其終目的都是“益壽延年不老春”,它與其他的運動健身方式相比較,更注重在深層次上的修養身心。
所以說,太極拳雖說是一門武功,但更注重的還是修心。
太極拳不僅能夠鍛煉強健的肌肉、體魄,而且通過對肌肉、體魄的鍛煉,培養人體內在的元氣,后達到自我完善,使人體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達到健康。
太極拳的特點首先是“意氣君來骨肉臣”,也就是說,我們在鍛煉中,終要達到的標準就是意氣為君,骨肉為臣。
因此,太極拳不僅是肢體運動,還是意氣運動,其重要的是意氣運動。在這一點上,太極拳區別于諸多其他的運動方式,比如跑步、打球,這些運動方式雖然也能夠健身,但是他們僅僅是外在的疏忽筋骨,而達不到內在的行氣。
這也是這么多人選擇太極拳的原因,它可以促進我們內氣的修煉。
太極拳這種意氣運動有很深刻的內涵,在養生功法《五字訣》中第一點就要求“心靜”,人只有在心靜的狀態下,才能遇事不慌,正確地處理各種事情;人只有保持一種平和、安詳的心理狀態,才有益于身體的健康;人只有在平心靜氣的心理狀態下,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避免繁雜的表面現象消耗自己的腦力、體力。
因此,心靜、意專的意氣運動,對修身養性有著獨特的作用。
其次,在拳架的練習上,太極拳也有獨特之處,往往很多練習和教授太極拳者均從練習初期便進行或者傳授太極呼吸辦法,其實大錯特錯。
它并非用動作帶動呼吸,而是呼吸自然,從而引動內氣在體內運行,練功到一定的程度,就會達到 “腹內松靜氣騰然”的境界。在練習中,太極拳是一步一樁,虛實分清,不斷地調節自己重心平衡,它是活的樁功,這有利于對人體骨骼肌肉的鍛煉。
總之,太極拳在內是以內引外,達到呼吸深長,從而鍛煉人體的內臟器官;在外是通過開合有致、虛實清楚、剛柔相濟的動作,按照獨特的身法要求—立定腳跟豎起脊,拓開眼界放平心,這樣一弓一撐地反復錘煉,來培養一往無前的豪氣,鍛煉人體的肌肉骨骼。
久而久之地內外修煉,人體內正氣浩蕩,陰陽平衡,內臟器官各安其位、各司其職,身體中正安舒,骨骼強健肌肉發達。
同時,在行拳走架的過程中,人的意識也是處于一種心曠神怡、天人合一的狀態中,在外行人看來似乎這是一種虛幻的吹噓,但真正太極練到一定程度專注者,的確應當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這股身心愉悅,氣定神閑。這樣從精神到肉體地修煉,自然而然能使人益壽延年。
從之前的黑白電視上的吳式門人對白鶴拳的門人來觀看太極的對打,還比不上街頭的流氓對打,在那邊晃來晃去,什么化勁等都沒有,那些講解很多都是自吹自擂。
同樣的例子在現在,那所謂一些大師的發勁是真的,很利害,也能感受到。問題是當這些慢手慢腳的東西不為規則中對上搏擊格斗的強勁腿法或者拳法,你覺得這些阿伯閃得了,化得掉或者反震嗎?被人打倒是一定的。
從古至今的太極拳,雖然是拳,但我們必須要承認其表演,養生。說到打就給一堆理由,道理說到很好,發勁也會,表演表演可以,一實際動手就只有獻丑的份。
畢竟防身不是太極推手,街頭的格斗更加不是具有規則的。甚至現在的自由搏擊、散打、泰拳選手也無法應對街頭流氓豐厚的實戰經驗。
總體來看雖在宣傳中一味說太極拳是集健身、防身、修身三點,實質健身、修身可達到,但防身只能說相應某種程度或者角度下的,例如推手,但推手技術好,并不亦為防身格斗是推手。
故與速成防身的擒拿格斗綜合技術來說,練就到本能應用的地步是何等的困難。并非否定防身功效,只是跟現在速成競技防身項目相比較而言。
所以建議太極練習者以修身、養身為主吧!不要為了挽回武術都是能打的這個概念,就強詞奪理。不信的話,可以同等級別,同等閱歷的搏擊和太極之間比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