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極拳的學習中,是富含很多深刻思想的,對此,我們要想將其學好,就得去認識和理解這些思想要求,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具體講述一下太極拳當中的一些思想內涵,希望可以促進大家對太極拳的認識和學習。
太極拳是前輩們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要好好的珍惜,所以我們有必要去學習和研究。
前輩太極拳家把太極拳珍視為“道”,認為通過太極拳的演練,可以演武和“道”即實現天人合一,與客觀規律息息相通。《道德經》四十八章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筆者認為,老子在這里指出的“損”只是強調了用功的一面,損的同時也就有益。練太極拳與練氣功,就是應明確損益的道路,損當所損,益當所益,這樣才能使自己在用功的道路上履道坦坦,功用彌精。下面把筆者認為的重要的損益之路,訴之于下,以作參考。
一、損僵勁,益松柔
一開始練習太極拳,老師總是強調放松,由松入柔,去獲得柔軟程度的不斷增加。因為在太極拳家們的眼光看來,一般人周身都是僵硬的,不僅身軀顯得僵硬,而且四肢也顯得僵硬,俗稱僵力、僵勁,離松柔靈活的靈敏狀態相差很遠。學太極拳,就是要用一種特殊的理論與方法,把僵滯不活的身軀“改造”過來,使它返樸歸真于人于生俱來固有的靈活與柔軟(當然這種“返樸”不是完全的返本還原,而是實現更高形式的否定之否定)。
對此,充分體現了太極拳的博大精深,想要學好太極,還是大家慢慢領悟當中的思想和精髓的。
張義敬先生強調指出:“太極拳的本質是松柔”。(見張義敬《太極拳理傳真》)。他指出得好,一針見血,揭示了太極拳的本真。可以說,在太極拳運動鍛煉中,損得一份僵勁,便益得一份松柔,這種損益永無止境,故經云“損之又損”,隨著僵勁的日損,柔勁便日益積蓄,周身無為活動條件反射加強,便能極柔軟的運動中富含極堅剛,實現無為無不為的技擊效果。
《周易·損》曰:“損者損剛益柔”,作為文化淵源借鑒,不是給我們指出了一種剛柔損益之路么?《周易·益》又曰:“益者損上益下”,指導練拳,可悟解為“損上(首)之妄念以益下(身)之精氣神”,使自己松柔、無為、虛靜、自然。這種“損剛益柔”(即損僵勁益松柔)又有什么作用呦?《周易·人壯》告訴我們:“小人用壯,君子用網”。這里的“小人”應理解為蠢人,即蠢人只知道蠻干(用壯),而有德才修養之人主要是靠技巧(用網),象撒網一樣去捕捉制服蠻干之人。用在太極拳武術運動中,這就是以柔克剛,以弱勝強,以小勝大,以技藝勝蠻干。使對方如《周易·大壯》所謂“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無所利。”使對方進攻不顯,欲罷不能,隨時都有遭受技根打擊的危險。
二、損妄念,益精神
練太極拳必須注重精氣神的保養,否則對養生不利。在太極拳鍛煉中,“雜念”雖是難免,但“妄念”卻是可以相對避免的。隨著功夫的深入,練拳境至的提高,身心的融入,以及練習者自己心理素質的涵養,會使練拳越來越相對安靜,表現出寧靜、專一、入神,身心融入其中,其樂融融。如果“以妄為常”,則必然自遺其咎,損害人體精氣神。《道德經·五十九章》云:“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是謂根深固柢,長生久視之道。”這里“嗇”就是珍惜,即要愛護精神,加強保養。《韓非子·解老》說“圣人之用神也靜,靜則少費,少費謂之嗇。”又說“思慮靜故德不去,孔竅虛則如氣日久,故曰重積德。”故“圣人保愛其神則精盛。”《內經》曰:“積精全神”,《韓非子》此處卻別出心裁地提出“全神積精”,倒是延有意味的。精氣神者,存則俱存,亡則俱亡,充則俱充,衰則俱衰。故積精可以會神,全神亦可以積精。故經云“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如果一個人“以亡為常”,“不知持滿,不識御神”,再加上逆于生樂,起居無節,則必然半百而衰也。
學習太極拳,一定要保持一個良好的精神狀態,這才能提高我們學習的積極性和有效性。
三、損主觀,益客觀
辯證唯物論告訴我們,人是有主觀能動性的,只有主觀與客觀相符合,人的認識才是正確的,行動才可能成功;如果主觀與客觀不符合,則認識錯誤,辦事必然招致失敗。如果不顧客觀規律地一味蠻干,這就是主觀主義。打仗如果主觀蠻干,其結果往往就碰在敵人的釘子上,練太極拳如果主觀蠻干,再好的功夫也用不上,再好的純功也用不靈。王宗岳《拳譜》云:“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解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這就是不據客觀情況地粘走相生,而一味主觀蠻干地造成“雙重”則滯所致。主觀蠻干的人,是學不好太極拳的。
四、損貪多,益專一
人們往往有貪多求快的習慣,甚至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學習太極拳沒有多少天,便拳架練完,刀、槍、劍、棍樣樣皆會,更有甚者,陳、楊、吳、武、孫甚至內外家拳術,無所不及,美其名為“十八般武義,樣樣皆精。”其實不然,練武術同做學問一樣藝無止境。真正精通者常是“得其一,萬事畢”。不貪多,不求快,而求專一,精益求精。拿練太極拳而言,拳架精深了,會觸類旁通,推手、散手、刀、槍、劍術等都是一理。初學者表面看來樣樣都通,其實內在的勁道不是那么回事,一樣也沒通。《陰符經》曰:“盲人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寄語聰明的學者,學太極拳還是應“絕利一源”,走由博返精之路。
五、損有為,益無為
練習太極拳,起初必然是有力的,跟師習練,一步一趨,如照貓畫虎,略得其形,手、眼、身、腿、步等,遠遠不夠自然。進一步,隨著練功日久,拳理理解的深入,則“拳練千遍,身法自然”,會漸漸損其有為的成份,而增益其無為自然的成份,使練拳者如行云流水,風吹楊柳那樣般的自然、和諧、優美,有為中寓無為,無為中寓有為,有無相生,相反相存,互為根紐,去增益太極拳無為活動的內容。
讓我們重新回到《老子》中的論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這就是說,求道(技藝之道等)的方法與做學問的方法在外表上似乎恰恰相反:做學問是一天天損去不合理的東西,去增益合理的內核,一句話是在“精”上下功夫。我們透過這種相反現象,也可看到二者在本質上也有類通之處:如做學問也未必不日精(損),練功等技藝之道也未必不從內容上而日益。理論;。故練習太極拳者,有損有益,損之又損,則益無為,益之又益,則無為而無不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