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擊是太極拳的一項重要技法,往往是在練習者有了一定基礎之后開始練習的,屬于太極拳學習的提高階段,對此階段,我們需要掌握好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講講太極拳技擊的學習中我們要遵循哪些原則。
學習太極拳技擊的目的不是為了爭強好勝,而是為了提高,以武會友,在太極拳中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對手。
太極拳經上講“詳推用意終何在,延年益壽不老春”。太極拳的技擊健身目的是相同的,一個是體一個是用,不可偏廢。發掘太極拳的技擊精華,對于修練太極拳的內功和反應能力都有所裨益,終也是為了健康。很多愛好太極拳的朋友問:“太極拳練得這樣慢,能用于技擊嗎?”
一般說來,技擊的常規是“以快勝慢,先下手為強”而太極拳則是“以慢勝快,以靜制動,后發制人”。這正是太極拳的勝人之處。
掌握這些道理,有助于提高我們對太極拳技擊的認識和理解,在此基礎上加以練習,定會有所突破。
一、以慢勝快
以吳式太極拳傳統套路83式為例,如以少林拳的速度2-3分鐘即可打完,可用太極拳練法則至少需要30分鐘。用這種慢動作長期演練可練出一種觀察能力和分辨能力,既不管敵方招法多快,均能看出其中破綻,故能出手即中。
有拳友問:“我練了十幾年拳,時間也不算短了,為什么還不能把對方快速度的攻防動作看清楚。”這是因為他打太極拳沒有攻防意識,達不到“于無人處若有人”和拉長對方動作的高度。
愛看體育節目的朋友都有這樣經驗,當一個精彩鏡頭一閃而過時,我們常常看不清楚,在觀看完慢鏡頭后,再看正常速度播放時,就能看清楚了。練太極拳慢動作,就像慢鏡頭,模擬著37式既37個有效的太極拳技擊招法,在動態中尋找對方的破綻,同時保持自己的平衡和穩定。
太極拳關鍵的原理就是平衡性,破壞重心是太極拳常用的一種技巧。
要達到“以慢勝快”,首先要清楚每一招式的用法既技擊方法,然后要在練拳時按用法向假設對手按招式對練,要達到純熟準確,再后要在練拳時按用法的變化和假設對手的變化對練,隨對方變化而變化,既要達到“于無人處若有人”重意不重型的境界”。再輔以太極推手,太極快拳的練習,必定能有所體會。
二、以靜制動,后發制人
太極拳不靠力氣的強大,而要求采取虛虛實實的戰略戰術。對敵采用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先處戰地而待敵”,避實就虛,“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攻其不守,守其所不攻。
“以靜制動”具有頭腦冷靜,利于戰術技巧的發揮;根基穩定,不使敵有可乘之機;觀察對手攻擊動作清楚,以逸待勞等優勢。太極拳發人是取勝的必要手段,它的有效條件是打實,即雙手搭在對方身體某一部位按實,才能發放。
以靜制動時,可化實為虛,使其落空,再擊其勁尾。如對方在我前胸猛按,我用腕稍引,使其落空,再加力助之,對方將失重前仆。避實就虛,就是避開正面鋒芒,從側面進攻。因敵變化而變化。
太極拳有云:“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所謂以靜制動的靜,絕非靜等挨打,是在靜中做好一切應敵準備。
同《孫子兵法》中:“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后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也,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
當敵將動時,我則先走一步,置敵于被動。先控制“勁源”、打悶勁 ,使敵人不得發力。萬一不能奏效,則隨之乘勢借力,化引對方,待敵失去重心,以“全力”發之,敵必不支。在推手時,有意讓對方先發力,這樣就有利于借力制人,若對方不先發力的話,就以靜待動,誘之以利,引其先發,其目的在于意在人先,引進落空,后發制人。
在對方向我進攻時,使我身體松柔而不受其勁力的作用,在對方接觸我身發勁的一霎那,依靠自身的很小活動把攻來的勁消耗掉或轉移出身外,避開對方發勁的鋒芒,不可迎面相頂,不給對方發放的機會,即“避其銳氣”;要打其薄弱環節,即截勁的腰;在舊力已過,新力未生之時及時準確發勁還擊,即“擊其惰歸”。
當然,冷兵器時代已經成為歷史,太極拳的技擊用于戰爭將無大用,但它會像拳擊、柔道等奧運項目一樣,為和平、友誼奏出新的篇章。重要的是太極拳的動作均源于技擊,如果不懂技擊,就不能很好的掌握太極拳的勁力。著對太極拳的健身養生作用將會有所削弱。望所有太極拳愛好者明于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