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學習和提高,離不開我們自身“意”的作用,人體的一切主觀能動性的活動都離不開“意”的支配,所以我們學習太極拳的主觀因素就是運用好自己的“意”,下面小編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當中的要領所在。
太極拳經常強調用意,那么我們就先來了解一下意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一、什么是意
一般講意即心意、意念、意識、思維。從哲學觀點看,意是頭腦里的意識,看不見,摸不到,無形無象。從修煉太極拳的角度來說,除了大腦主觀意念外,還有一個區別于大腦意念的“身意”。“身意”是太極拳修煉到一定程度后開發出來的身體自發應變能力。
二、為什么要煉意
所謂煉意,就是修煉和運用意念。意念是動作的先導,只有意念正確,動作才能到位。意念能支配身體運動,這是盡人皆知的常識,但是不同的人意念支配身體運動的靈敏程度是不一樣的,經過修煉的人可以提高意念對身體支配的靈敏度,所以練太極拳特別強調煉意。
“意”的提高,可以更好的促進我們學習太極的積極性和領悟性。
通過煉意,一是排除錯誤的意念,讓正確的意念引導練拳,以便少走彎路;二是讓意在太極拳修煉的各個層面上充分發揮主導作用;三是開發人體潛能,把身體練出身意,以提高推手、技擊中的靈活迅速的應變能力。經過二十多年的練拳實踐,我深深
體悟到太極拳不僅是肢體運動,更是心理運動。有太極拳名家論述說,“先在心,后在身”,“始而意
動,繼而勁動”,“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勢勢存心揆用意”,“意氣君來骨肉臣”,“用意不用力”,“氣未到而意已吞”,“走架、打手招招留心”……從這些論述中,足見煉意是太極拳修煉的首要內容,只有煉好意,才能發揮“心為帥”的作用,統帥形、氣、勁的修煉,使太極功夫逐步提高。
形、氣、勁這三要素在太極拳中非常重要,將三者結合起來,有助于我們將太極拳的精髓體現出來。
三、怎樣煉意
拳經講“用意不用力”,但怎樣用意?在哪些方面用意?我認為應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修煉和用意,以便充分發揮意的統帥作用。
1.明理是修意用意的前提
太極拳是祖國武術寶庫中的一項優秀遺產,是中華優秀文化的結晶,其理精法密,內涵博大精深,閃爍著中國古典哲學,即陰陽五行學說的光輝,凝結了中醫整體觀和經絡學說、道家養生、傳統武術、古典軍事思想的精華,包含了機械力學、人體力學的原理,借鑒了舞蹈姿勢優美的長處,既有做人之道、養生之法,也有防身技擊之術,是多少代先賢經驗的總結、心血的結晶。所以,要修意,首先應學好拳理拳法。明理,練拳有方向。知法,練拳路子正。“只有心知,才能身知”,只有思想上明白了太極拳的各種規矩,才有正確的行拳意念,才能統帥形體做出合乎規矩的正確動作。否則,沒有規矩的想象、異想天開的動意,或者不合太極拳要求的意念,是根本無法練好太極拳的。這就是所謂的“明理”。
2.悟拳是修意用意的“熔爐”
太極拳是文化拳,內涵豐富,奧妙無窮;不是光憑力氣、不怕勞累,一天苦練幾十遍拳就能成功的;必須開動腦筋,用心思索,從練拳中找感覺,找體會,分辨正誤。拳經中所說只有“默識揣摩”才能“漸至從心所欲”,行話稱之為“悟拳”。所謂悟拳,就是善于琢磨,深悟細練,還要善于總結,揚長避短,這就是修意用意的過程,是提煉真意的“熔爐”。太極功夫由“松”到“通”再到“空”,每一個階段都需要花大量的心意認真體悟,只有這樣才能逐步提純、修煉出真功,使太極功夫爐火純青。
3.以意統帥練拳全過程是用意的主體
練拳從始到終都要以意統帥。
一要用意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行拳的預備式即無極樁,要用意念調整,達到天、地、人三才合一。氣為陽,通過百會與天相接;體為陰,通過涌泉與地相連,周身毛孔與外界空氣相通。人在氣中,氣在人中,意想天地人混元一體、和諧統一,為行拳創造渾厚的無極狀態,從思想上和身體上做好充分準備。
二要用意念控制入靜。意念控制的方法是“以一念代萬念”,只保留一心行拳的意念,排除其他所有雜念。雜念一生,就要立即用意念排除掉,久之思想會慢慢入靜。入靜的好處,一是有利于身體健康,靜能養神,雜念勞神、傷神,內經中“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即指此而言。二是有利于提高練拳效果,培養“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敏銳聽力。歌日:心靜專一拳藝成,蠅蟲之力分辨清,意注觸處不丟頂,我順人背憑心靜。
三要用意指導放松。放松是太極拳的入門功夫,放松是手段,只有放松才能內氣暢通,才能練出內勁,有利于整勁的發放。放松,一是周身肌肉放松,二是骨骼節節放松。但初練拳時,往往用的是拙力、僵力,動作生硬。放松的方法是用意不用力,首先是思想放松,再用意念指導全身肌肉不用力、骨節松開,一旦有力則用意導松。久之,由松入柔,氣勁順達,就可逐步練出太極功夫。訣云:松而不懈在有“軸”,“軸”在意修;緊而不僵在能彈,彈在體柔。
四要用意引導動作。太極拳的套路都是根據拳理拳法設計的,又是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的,手、眼、身、步的運行、轉換,都有嚴格的規矩,其動作的完成也有科學的要領。所以要練好太極拳,每動的起點、運轉、落點,周身配合,以及運勁身法,都應在意念的指導下,先有意動,再有形動,使其符合拳理拳法、合乎太極規范。
五要用意行氣,使氣旺而暢通。太極拳的內功修煉離不開意念的引導。“意到氣到、氣到力到”,在意念的指導下煉精化氣、以氣運身,就可去疾增壽,強化護身技擊本領。
六要用意調息,使拳勢與呼吸配合。練拳時意念要調整呼吸,這叫煉外氣,外氣可以引動內氣、強化內氣。呼吸的配合,可以促進內勁的發放,所以練拳到一定階段應該配合呼吸。尤其王輝璞老師傳練的三十七式吳式太極拳,套路共178動,動動配合呼吸。要使呼吸與動作配合好,呼吸的方式、呼吸的長短、呼吸與動作的配合要領,都必須先有意動,在意念的引導、指令下進行,只有這樣才能使動作與呼吸配合得順遂協調。
七要用意想拳勢動作的技擊作用。一是使動作運轉符合技擊需要,二是通過意想日積月累形成條件反射,接手便可用于護身。
八要用意想身體某個部位或某個穴位,有利于經絡暢通和身體平衡。例如拇指的領勁運轉,有利于手太陰肺經暢通;小指領勁,有利于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的經絡暢通。再如“摟膝拗步”中,一掌前按時,意念在后手,“左右分腳”中,分掌蹬腳時眼看前手、意想后手,均能起到平衡作用。太極拳講究身體重心的虛實轉換、發力的虛實轉換。吳式太極拳又增加了意念的虛實轉換。太極拳家王培生先生提出“神意不同處”的觀點,我將其理解為意念與眼神的虛實轉換。
我認為身體平衡,尤其是動態平衡的虛實轉換問題,應擴大為三個方面的轉換,這樣更易于調整周身動態平衡,通過加強意念訓練達到八面支撐、平衡穩定、“立如秤準”的要求。三十七式吳式太極拳中每一動都有一個意想部位,繼承和發揚了太極拳大師楊禹廷先生八十三式老架中的做法。我認真研究了每個動作配合意念的方法,其大致規律是意想部位多數在發力點的相反方向,在重心支點垂線兩側形成對稱。
發力點是運勁的實處,意想部位可稱為意念的實處,支點是重心的實處,三者相照,相互配合,意念就像木桿秤的秤砣,靈活調整,確保重心垂直于支點,即重心與支點重合,隨時維持人體的動態平衡。訣云:動態平衡三要點,重心發勁和意念,三者協調“重、支”垂,“立如秤準”即不難。又云:太極功成不倒翁,不倒精微貫守中,三個虛實協調定,陰陽轉換奇妙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