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極拳的勁法學習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掌握好“纏絲勁”和“化勁”的運用,這是學好太極拳勁法的兩個關鍵因素,將其學好對于技擊和推手的學習都會有重大的作用,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講講如何理解這兩種勁法。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纏絲有哪些基本要求,這是我們學習的第一步。
纏絲就是在一動全動的要求下掌心由內往外翻或由外往內翻,由于掌心內外翻轉,表現在上肢是旋腕轉膀,表現在下肢則是旋踝轉腿,表現在身軀則是旋腰轉脊。
三者結合起來,形成—條根在腳、主宰于腰而形于手指的空間旋轉曲線,這是太極拳必須做到的要求。
腰在太極拳的練習中,作用十分突出,關系到我們勁力運用的好壞,它是連接我們上下肢體的樞紐。
太極拳各個拳式雖花樣繁多,轉換各別。但從它基本纏絲來分析,就極其簡單了,所有的拳式不外乎“雙順纏絲”、“雙逆纏絲”及“一順一逆纏絲”三種組合。其實就是周身處處皆纏絲。
化勁的方法基本上是兩種:
一是順對方勁力的方向移動使其落空;
二是滾動和轉動,使其著力點改變。
對于這兩種化勁方法的把握,太極拳中的各項技法中非常實用。
一般地說,上下臂的旋轉多稱為滾動,或卷;身體的左旋右轉,稱為轉動。
提手上勢、閃通背、玉女穿梭等拳式中手臂的滾卷,都能起到借力的作用,正如勁力作用于沿軸上,滑釉稍作滾動,此勁力即已落空。
所以,無論是移動或滾轉,都是要使對方的勁力落空,而落空的結果是對方身體自然騰虛,腳跟離地,對我來說,則獲得擎起的效果。這種情況即所謂靈字。
四正推手中轉腰作循,四隅推手小卷肘化靠,都表現這種靈動。
上面說的第二種情況就是利用纏絲勁化勁,它的實質就是利用滾卷延長我的化勁距離,使得我能更好地控制對方的來勁,同時對方的直線勁受到我的翻卷不僅勁力落空而且暈頭轉向。
所以只要順敵勁而滾動(纏絲),就能做到“擎起彼身借彼力”。
設對方以大力作用于我手臂時,我即用相應的肩、肘、腕等關節為軸,順應敵力微作滾卷,仗依著力點的位置改變。
此時,對方的著力點落空,其身體則依慣性定律繼續前行,重心移動。
因此,我只要有節奏地作反向逆轉的滾卷,就能使對方受到打擊,或發放出去。順滾為合,逆滾為開。
太極拳術中所謂的靈活,指的是人體的轉動和滾動,以及凹凸的虛實變化,其實也就是纏絲勁的體現。
上面說到纏絲勁的化勁是延長我的化力距離,同樣纏絲勁的發勁也是延長我的發力距離。
比如掩手肱拳一式就要求勁由右腳蹬地里纏,腰迅速左轉,勁螺旋通過肩肘,催于右拳頂,左肘順纏向后發勁,右拳逆纏螺旋前沖,不光是手臂螺旋前沖,待到將要打到目標時還應將右肩一扣將纏絲勁發揮到極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