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博大精深,是我們歷代前輩們的思想結晶,學好太極拳,對于我們具有很好的作用,可以強身健體,也可以使我們時常保持一種積極的狀態。那么在太極拳的學習過程中,我們要注意哪些要領呢?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就是太極拳的性質。
太極拳的學習,我們既要學會它的形,同時也需要體現出它的神韻。
從歷代明師的拳法理論可知,先師們創造的太極拳是“以形取意,以意象形”。例如陳式拳的“懶扎衣”一勢,在拳的含義上就是形容從前人穿長袍,在遇敵時把衣襟撩起塞在腰帶上,表示從容不迫迎敵。再如“六封四閉”一勢的含義是上、下、左、右、前、后都封住門為六封,四閉,即閉住東、西、南、北四方,使敵無隙可乘之意。
這些拳勢既形象又內含技擊之意,并通過眼法的運動,體現拳法的神韻。“形隨意轉,意自形生”。形神合一,內外合一,乃是太極拳之精髓。故明師們曰:“太極拳以外練形體,內練意氣神而為道,為養生、技擊、藝術觀賞之術也。”
可見,太極拳的修煉是由內而外的,我們需要綜合從多方面去學習和提高。
拳法如人。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為人體形質,一為意氣神。從人的一面來說,人若失去意氣神,便無生命運動的活力,即使是一個有生命活力的人,由于形體上的完整和殘缺、意氣神的強盛與衰弱的區別,也不一定就是身心健康完美的人,必須是形體完整、意氣神充足者,方能稱之為身心健康完美之人。
拳法層次的高與低、至善與否,與人的道理是一樣的,亦必須是規范的拳架外形、勁力素質與意氣神兼具方稱上佳。所以明師論拳,說“拳必有神、精、意、氣、勁,五者闕一,不為成拳也”。
何謂拳法的形質呢?形是手眼身步法、步型組合成的拳勢在運動中體現出的特有動態規律。質是拳法攻防動作中體現出的踢、打、摔、拿的技術內容、具體規范和要求,是手眼身步法、步型等形態變化的集中體現。
這些要求,在我們的練習過程中都會體現出來,我們要掌握好當中的規范和要去。
有質便有形,形是質的表相,質是形的內核,故形與質一體,統稱為形質。自然界的物象、形狀千變萬化,看似各不相同,而實際有其分類及總的規律可以考求。拳法的形質也是如此。
拳法與自然的形態雖然千變萬化,然而歸納起來,不外平如下特征方、圓、直、曲、精、細、長、短等。拳法的外形就是源自以上自然形狀幾大特征組合變化而成各招各勢,只是有的拳勢簡單、有的拳勢復雜,簡單的一二勢組合,復雜的四五勢或七八勢互成。
拳法的形質如同大地的形質,形易見而質難辨。只要訓練得法,掌握拳法之形不難,難的是掌握形中之質,即拳法攻防動作中所體現出的踢、打、摔、拿的技術內容、具體規范和要求。
怎樣才能使手眼身步法、步型及各種不同勁法達到變化巧妙呢?
一、練好四功,兼學拳架
哪四功呢?即腿功、腰功、臂功、樁功。這四功是練習技擊技術內容,達到具體規范和要求的必然基礎。拳家們常說“打拳不遛腿,到老冒失鬼;練拳不活腰,終究藝不高”;“未習打,先練樁”,“樁要站、鼎要拿,勁力穩固托泰山”(鼎功就是臂功)。
基本功是初學拳法者的入門之藝。太極拳是內外合一的運動,它不僅需要人體各個關節、各大肌群、肌腱、韌帶具有靈活性、柔韌性和勁力,還需要內臟器官的協調配合?;竟毩暡粌H能使初學者較快地提高這些身體素質,而且為以后較好地掌握拳法動作、進一步提高動作質量打下堅實的專項基礎。
二、明路線、守規矩
太極拳法變化多,復雜的動作更是極富變化。故學拳時,一定要將拳勢路線的來龍去脈搞清楚,對拳架的高低和到位與否暫時可不必在意。當弄清楚和記住拳勢的來往路線后,就要進一步追求拳勢的工整、準確;這叫守規矩,合規矩。
三、講攻防,重含義
太極拳主要以攻防動作為素材,以技擊術為基本內容。初學時將復雜的攻防動作先分解再完整練習,是太極拳的特色練習方法。
練習中均要求“輕柔練習、注重技擊意識”,重點突出攻防含義和培養攻防意識。而快打重擊,既不符合太極拳的行云流水的風格,又極易破壞技術成型效果,難以建立正確的動力定型,這類練法,有教學經驗的拳家視為不妥。
四、重技法,重形神
學會拳架,懂得每一拳勢的攻防含義,并不意味著能自然地將拳法的“手眼身步法,精神氣力功”協調完整起來。
學拳者在獨立演練拳法時要表現出這種“協調完整”,需要多觀察老師或功夫好過自己的拳友,要多向他們請教,在練習的不同階段有側重地兼顧練習,逐漸進人技法熟練、形神兼備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