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太極拳我們經常聽到的兩句話就是“四兩撥千斤”和“用意不用力”,就連不學太極的人都知道,那么對于這兩句話該如何理解卻不是所有人都能答上來的,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做相關的解釋,希望對太極拳的愛好者可以有所幫助。
學習太極拳,重在思考與領悟,如果掌握了其中的要領,學起來就會很快。
一、“四兩撥千斤”的實質
“四兩撥千斤”是太極拳技擊中經常使用的一個詞,也容易使人疑惑。所謂“四兩撥千斤”,絕不是以純四兩撥真千斤。它是以掌握純熟的技巧,比喻推手中重視以小力破大力,以少勝多的形容用語罷了,同時要有堅強的實力作后盾。
正如吳孟俠先生在其名著《太極拳九訣八十一式注解》一書中所說:“俗謂所謂‘四兩撥千斤’,是以小力勝大力之意,并非純四兩來撥真千斤。拳訣說:‘練成千斤力,只費四兩功’,是說要有千斤的收獲,只用四兩的力量達到成功。例如,對方以全身整力如同千斤之勢來襲我時,因我用圈環法,滑走來力,使他失去重心,就可以用四兩之力撥動千斤之勢,達到制敵之目的:倘若四兩的力量不成功時,尚有似千斤之力在后接應周旋,也并非以純四兩敵千斤之說法”。
這只是一種夸張的說法,但其中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太極拳講“四兩撥千斤”實質上是極重視在運動中借力使勁,即借助對方進攻的力量,自己只需要使用較少的力量,去改變對方力量的方向,從而破壞進攻者的身體重心,后變成一個合力去制勝對方。
但是絕不能理解為練太極推手只需很小的力量就夠了,不需另外再練什么力量。其實,太極拳技擊推手也是一種身體接觸型的對抗性運動,推手技巧運用得再純熟,沒有一定的力量做基礎也是不行的。
因此,練推手仍應重視力量的訓練,除了練習下肢的屈伸力量,腰、腹、背肌的力量以及上肢的屈伸、展收力量外,更應重視上下、內外的合力訓練,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太極拳推手的技擊技術。
所以說,基本的力量訓練在太極拳中也是注重的。
在這一方面,太極拳家羅基宏先生作了一針見血的說明。他根據自己幾十年的太極拳技擊實踐體會,大膽而堅定地指出:“要想四兩撥千斤,必先練就千斤力”。
指明了實施太極拳“四兩撥千斤”的前提,消除了一些人以為太極拳不須氣力即能打敗對手的誤解,為現代太極拳技擊訓練恢復歷史面貌,作出了有益的貢獻。
四兩撥千斤一例在運動中,對方用大力雙手前推我胸時,我先用雙手前上接住對方兩肘撐架一下,待對方再次加力前推時,我則順其勢趁其力以極快的動作和短小緊湊的勁力,向其前下牽捆猛帶,其必向前下撲空閃栽于地;這一招若被對方事先覺查到,不前撲而向上反抗時,我則又即刻變勁向上撩撥并向前斜上方撐拔推按,又趁其勢借其力將其凌空掀起,對方此時因被動走轉不靈、又來不及變勁逃走,必然被我借力發出,,而仰面倒地。
二、“用意不用力”如何解釋
《人體生理學》之“肌緊張反射”認為:高等動物和人的正常骨骼肌經常保持一定程度的緊張狀態,這種恒常的輕微的緊張性收縮,稱為肌緊張。肌緊張具有很大的生物學意義。
動物和人借助于肌緊張才能保持正常的姿勢和維持身體支撐時的穩定性。也就是說保持這種“輕微的緊張性收縮”狀態,也需要消耗一定的體力,如平素的走路散步,雖然是身體松到無意識(即不注意)的向前運動,但時間稍長,人也感到累,說明是費了力氣。
再如,尚若放松站立不動,或保持一個舉臂或什么簡單的姿勢不用力,但時間稍久,人也感到累、費力氣,說明人還是用了力。
實際上我們知道,除了睡眠的時候,神經系統功能均呈抑制狀態外(事實上,睡得太久,人也疲乏無力),一切行動決不可能不用力來維持,何況拳術是全身運動的一種,施演時怎么能不用力呢?況且退一步說,即使能夠做到不用力的程度,則肌體和肌肉勢必停止運動而松弛,這樣還能發揮拳術的功用嗎?
“用意不用力”這句話原則是對的,但應向學者講明,意是理想,不是空洞的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靈活運用,多用思想,少用無謂的拙力、蠻力、死勁。
正如太極拳家張義敬先生所說:“練太極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倘真不用力,哪里還能練拳?這自然是一種夸張的說法,同時也強調用意的重要,也就是用思想的重要”。用意不用力、重意不重形,只是太極拳的一種高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