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作為一種技擊類的運動方式,現在學習的非常多,在太極拳的運用中,推手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今天小編要為大家介紹的就是太極推手的相關知識要領,希望大家通過下文的介紹,可以在太極推手方面有所進步和提高。
學習推手,重要的就是步驟與方法,今天,我們就先講講與推手有關的基本學習要求,主要分為六點。
一、拿法是太極功的基本要求
太極拳主要特點在于文靜流暢,柔中寓剛,后發制人。其中拿法是它的基本要求。原來,拿法是以拿脈、抓筋、反骨為主。后來為避免傷害,已不輕易傳授和運用。
推手時要求點到為止,以拿住對方勁路,拿成能順勢勝人的機會便可。這里還包括跌、發、放都要適可而止。
點到為止,體現了太極拳的武德,太極拳不講究傷人,只是為了制“服”對手,不僅是武功上,也是品德上。所以說,太極拳大師都是德高望重的。
功夫高者一舉手一投足,都能圓轉、柔和、輕靈地控制對方的勁路,使對方失去取勝的機會而處于劣勢。我則可順勢發勁,或乘機變化尋找新的時機。
這是控制對方勁路的高級技術,一般來說,用履勁化開對方的擠勁或靠勁時,動作蹲身下坐,身法保持中正不偏,足尖翹起,腿肚下壓,隨勢起落可管住對方雙足,使用跌法時十分方便。這一起一伏,一來一去,腰腿的運動量極大,雙方都要把握好自己的位置。
二、太極推手陰陽兼備
目前,許多人都認為太極推手是一種健身運動。其實,除健身外,更主要的還是一種技擊手段。陰與陽是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矛盾統一體。它們相生相克不斷轉化發展,太極理論本身就產生于陰陽學說。陰表示著靜柔虛輕緩,陽表示著動剛實重急,太極推手要求動靜結合、剛柔相濟、虛實并用、輕重得法、急緩有序,都是陰陽學說的運用。
太極拳的學習,重在領悟,領悟對虛實、剛柔、動靜等的運用,這些辯證關系都是太極拳的內在要求。
練太極,首先要注意陰陽兼備。陰不離陽,陰以陽為主,陽不離陰,陽以陰為根。之后再逐步要求勿陰勿陽,陰陽無跡可尋的境界。所以,練拳或推手,既不能偏于剛,也不能偏于柔,要陰陽兼備。求得化力松靜,發勁干脆,渾然一體。
三、推手掌握基本要領
推手時必須立身中正,不偏不倚,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尾閭正中,襠勁滿足,沉肩墜肘,含胸拔背,上下相隨。百會穴與會陰穴始終保持垂直,上下一條線。脊柱要節節松沉又虛虛對準,腰部松沉直豎微微轉動,不可軟塌,不可搖擺,在身法的任何變化時都要保持中正,也就是平時所說的能八面支撐。
氣貼背力由脊發,主要在于腰。不能前俯后抑,左歪右斜。運動中要注意調節平衡的重心。以腰為發力的主要來源。練好推手,腰活是關鍵。
四、與推手相關的四種手法
1、纏絲轉圈要寬大
力求圓滿柔順,無凹凸丟斷或頂抗之勢。初練時易慢不易快,有了一定功夫后,再逐漸將圈收小,能慢能快,急能急應,緩能緩隨。
2、沉肩墜肘意在先
肩關節始終保持松柔圓活而下沉,肘關節時時保持下墜。全神貫注,用意不用力。無論進退,都要做到手臂松柔,靈活無滯,讓對方找不到力點。
以粘著點作軸心旋轉,一般是先引后進或半引半進。著力時意在力先,用內勁不用外勁,使對方欲進無勢,欲退不能。
3、松靜輕柔練入手
推手與練拳一樣,日久功夫深。兩肩松柔,肘尖下沉,前手去后手跟,兩手旋轉似螺紋。兩手交替活動的目的是管住對方雙手,控制住關節。腕關節稱稍節,肘關節稱中節,肩關兇為根節。
看好這幾處關節,粘隨不脫,似柔非柔,似剛非剛,外柔內剛。這正是擒拿的巧處所在。
4、曲中求直把力發
推手主要是做曲線運動。對方發力時,我以曲線化之。在曲線運動中尋找進攻的機會,一旦有機會,則以直線攻之,這叫曲中求直,先蓄而后發。
五、要掌握好虛實變換
一張一弛一虛一實是推手的起碼要求。掌握虛實變換,要以腰脊命門穴為軸心做左右轉動。內勁不為人知,腰是發力的根源。在身法應用上,主要講究粘連粘隨,不能硬頂硬抗,彼按我朋,彼擠我履。
這朋擠履四字,在推手中反復使用,循環無窮。須長期練習,分清各自的勁力,這是練推手的基本功。
六、推手的步法
推手時步未能要與手法相互配合,做到上下相隨。所謂上與兩臂相系,下與兩腿相隨,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渾然一體,上下一致,整個動作完整不亂。動必進步,進必套插。套是前足管住對方前外側。
插是前足插入對方襠部中間,這叫套封插逼。足進肩隨,大履大靠,應用采裂肘靠四法適時發揮。放勁時身手步和眼神一起到位,膝尖、足尖、鼻尖、手尖與神態用于同一方面,使力點集中,讓對防不勝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