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太極拳,我們需要從它的特點入手,掌握它當中所蘊含的的規律和關系,太極拳虛實轉換的規律是為常用的,這對于學習太極拳的人來說,是必須要掌握的。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講一講虛實轉換有哪些規律,我們如何可以掌握。
太極拳的練習中,身體的各個部位都是運動的。
因而,身軀和四肢各相應部位的虛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不斷地相互轉化的。在拳勢練習中,虛實的轉變有下列基本規律:
一、身體兩側對稱部位的虛實相互轉變
太極拳的各個拳式,從起勢到定勢,身體兩側對稱部位(如左右手、左右足、左右腰眼等)的虛實,都要相互轉變一次或數次。
對于這一點,大家要牢牢謹記。
一般說,兩足承擔體重的多少要相互轉變,兩手著力的大小要相互轉變,外形的開合、意念的傾注也要相互轉變。簡單的拳式(如“初收”),兩側對稱部位的虛實轉變一次,復雜的拳式(如“閃通背”),轉變兩次或三次。
二、身體同側手足的虛實上下相隨
陳鑫在“人身纏絲精圖”的注釋中說:“足之虛實因乎手,手虛足亦虛,手實足亦實”(《陳氏太極拳圖說》1986年影印本第75頁)。
就是說,身體同側的手足,如左手和左腳(或右手和右腳),要么都是虛,要么都是實。這是由于在拳勢運行中,身體同側手足的屈伸和內氣的收放常常一致的緣故;是以同側的手足而論,不是與異側的手足相比。
同時,也體現出了太極拳上下相隨的要點。
比如:由“倒卷腦”式轉“白鵝亮翅”式,當左掌從胸前下按,左腳退步后坐時,右側的手足,上則屈肘收掌,下則屈膝提足,右手和右腳都是由實變虛。及至右腳向右前方邁出,右掌向右額前方伸展時,右手和右腳又都是由虛變實。
還應指出,以勁力的傳遞方式說,身體異側的手足是相互聯系的。就是左足(腿)和右手(臂)相互聯系,右足(腿)和左手(臂)相互聯系。
如“單鞭”式,上面左手(臂)向左前推擊為實,右手(臂)在右后防護為虛;下面左足(腿)前弓,左胯根和左膝窩圓撐,用力較小為虛,右足(腿)伸展蹬地,通過地面的反作用力傳遞到左手,用力較大為實。所以有的拳家又提出:“左手實則左足應虛,右手虛則右足應實。”
三、前手和后腳常實,后手和前腳常虛
這是就技擊發放時兩手和兩足著力的大小而論的。就是說,拳勢向外發放時,位處前方的某只手和位處后方的某只腳用力常大,位處較后的某只手和位處較前的某只腳用力常小。
這里,兩腳的虛實,不是以承擔體重的多少做區分的標準,而是同兩手一樣都是以用力的大小做區分的標準。
即使如“野馬分鬃”式,在成勢發放時,前腿屈弓承擔體重較多,后腿蹬伸承擔體重較少,但是,后腿(后腳)的用力,卻比前腿(前腳)較大。所以此時的后腿(后腳)也可不稱之為虛,而稱之為實。
四、虛實轉變在太極圈中
太極拳的手足運動和內氣運轉均走圓圈。每轉一圈,虛實就相互轉變一次。半圈由虛轉變為實,半圈由實轉變為虛。
一般說,手足屈縮和內氣向丹田回收的半圓,手足是由實到虛;手足伸展和內氣從丹田外發的半圈,手足是由虛到實。
五、呼吸與虛實協調一致
練習太極拳的初級階段,呼吸與功作不可能完全協調。隨著功夫的長進,呼吸與拳勢的開合虛實,就會逐漸協調起來。
一般情況是:手足屈縮,內氣向丹田回收,拳勢由實變虛時,為吸氣;手足伸展,內氣由丹田外發,拳勢由虛變實時,為呼氣。拳論說的:“吸為合為蓄,呼為開為發”,就是指此。
還須說明,太極拳行功時,有時為了突出身體某一部分的特殊作用,常常略而不提該部位的虛實變化,僅僅同身體另一部位的或虛或實并列對比,甚至只強調該部位“宜虛”或者“宜實”。
比如:項勁虛,足底實;胸虛,腹實;心虛,丹田實;手虛,足實等等。按照陳鑫的說法,這叫做“上虛下實”。又說:手心宜虛,手指和掌根宜實;足心宜虛,足趾,足掌和足踵宜實。
按照陳鑫的說法,這叫做“中間虛,前后實”。還有一些部位,如襠部(兩大腿根之間)和腋部,只講“宜虛”,從不講實。不過,總的說來,太極拳行功時,虛實的相互轉變是絕對的,是貫串始終的一對基本矛盾。
如果我們能把區分虛實的方法弄清楚,了解虛實轉變的基本規律,一般說,就懂得了太極拳的虛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