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練習,比較考驗練習者的綜合素質,只有綜合能力提高才能學好太極拳。對此,我們不僅要練習基本功,鍛煉身體的了局部力量,同時也需要我們注意自己的身法,協調好整體的力量,才能更好的去運用太極拳的各項技法。
身法,在各家武功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有的沉穩,有的靈活敏捷,各家都具有自己的特色。
太極拳的身法,主要為“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處處不使身體各部位散漫失中,要表現出中正、大方、嚴正、舒展、和順的形象。前進、后退、左旋、右轉時,四肢動作不論如何轉換,自頭頂、軀干至會陰,始終須形成一條直線(“上下一條線”)。
拳論說:“百會(頭頂)、中極(臍下小腹處),一氣貫通。”凡是身向前俯、后仰、左歪、右斜,失去重心垂直線平衡的,都是不符合要求的,都是身法上的缺點。兩肩與兩胯,兩乳與兩肚角的上下對齊,齊進齊退,不先不后,是做到身法上“上下相隨”,“上下一條線”的關鍵。
這樣一來,可以控制好我們身體重心的平衡。
太極拳身法的“中正”,和靜坐時的身法端正是一致的。保持軀干正直,對老年人特別重要,上身前俯,頭向前傾,彎腰屈背,失去虛靈頂勁,這是衰老的象征。許多書畫家,不論在工作或平時,都是“正襟危坐”,軀干筆挺的。
但是練拳不能不有伸縮,身法有時也有歪斜,有時彎腰幅度極大,只要仍然保持“百會、中極,一氣貫通”的原則,這就是所謂“中正之偏”。
太極拳身法的輕靈、空松、圓活,全憑腰、胯、胸部的運轉,使在任何角度上能保持全身的平衡,忌頭、身前傾,彎腰屈背。身法的中正,“尾閭中正”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所以說,身法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在技法對戰中往往可以出奇制勝。
重視了身法端正,但如果沒有“含胸拔背”的配合,上身的胸部就會直僵僵地得不到運動;練拳時如果刻刻留心“意注丹田”,腰部松沉直豎,骶骨有力、帶脈(腰部周圍一圈)自然充實,下部自然有穩重的感覺;胸、背部分的肌肉和骨節用意識控制盡量松舒下沉,自然就會有“含胸拔背”的姿勢,“松肩沉肘”可以幫助“含胸拔背”姿勢的形成。
“含胸拔背”不同于弓背凹胸的病態姿勢。“含胸拔背”時內部橫隔向下舒張,自然地形成橫隔式的深呼吸,可以幫助氣沉腹部,使上體輕靈,下體穩重,它不同于挺胸的上重下輕。
胸隔的一張一縮,一升一降,使隔肌有力,腹腔和肝臟也受到有規律的時緊時松的腹壓運動,有利于輸送血液和促進肝臟機能的活動。
相對的使胸腔和肺部也獲得舒張的鍛煉,加強了肺活量。這樣一開一合,一呼一吸,可使胸背部的肌肉、骨節和韌帶得到鍛煉。“勁貫脊中”, “力由脊發”,“牽動往來氣貼背”,即指含胸拔背而言。
另外,我們不能從形式上來理解“含胸拔背”,否則會養成僂背的病態姿勢,與立身中正的原則不符。隨著動作的一開一合,虛實變換,脊椎在中正的狀態下,得到微微的屈伸運動。
身法的中正安舒、輕靈圓活與沉著穩重三者相結合,是太極拳身法的特點。
陳、武兩氏拳家在講究身法時,主張全身整體勁的蓄發相變是需要“一身備五弓”的,今試為闡發其具體操作方法于后,供愛好太極拳技術者揣摩。
“一身備五弓”指的是身軀猶如一張弓,兩手為兩張弓,兩足為兩張弓。五弓合一,即為全身的整體勁,觸之則旋轉靈活,能蓄能發,滔滔不絕。
身弓以腰為弓把,臍后腰脊命門穴始終以意貫注,中定而不搖擺,動作時以命門穴為原動力,兩腰腎旋轉抽換,帶動胸背部肌肉弧形松沉,變換虛實。
開呼放勁時,勁往前去,而命門穴往后撐。合吸蓄勢時,命門穴先往后拉。啞門(頸椎第一節)和尾閭骨為弓梢,上下對稱,調節動度,加強其蓄發之勢。
身弓備,則腰部柔韌、中定而下沉,上于“啞門”虛豎,大大椎鼓起(即拔背的作用);下于尾閭骨前送,起到舵手作用而內勁有上翻之意。
手弓以肘為弓把,以注意于肘節,使沉著松靜而有定向。手腕和項下鎖骨為弓梢,弓梢必須固定,前后對稱;手在松柔靈活中用坐腕來固定(掌根微微著力而下沉,腕節柔而不軟,稱作“坐腕”)。
鎖骨用意來固定,不使搖擺;鎖骨管著兩手的動向,鎖骨的固定是兩手固定的前提。手弓備則聽拿化發,處處能整而不亂。
足弓以膝為弓把,胯骨與足跟為弓梢。足弓備,則膝關節有力而微前挺(膝關節不可超過足尖),胯骨松沉而后撐,臀部與足跟齊,臀部之勁要貫到足跟,兩足根(足趾、足掌、足跟)下沉而又勁往上翻,腰腿之勁自然相順相隨。
“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相反相成,對拉勻稱。使能做到勁起腳跟,主宰于腰,通于脊背,形于手指。
五弓合為一弓,以身弓為主,手弓、足弓為輔,是以腰為軸,上于兩膊相系,下于兩腿相隨;上下相隨,中間自然相隨。
每站一勢,須檢查是否五弓俱備,是否形成既能“八面支撐”,又能“八面轉換”的蓄勢。“八面支撐”是穩固厚重,“八面轉換”是旋動靈活。
太極拳全身的總虛實總在于腰腎的轉換,腰腎轉換的樞紐在于腰脊命門穴。腰脊一轉而周身全動,纏繞運轉,無不順遂。內外合一而主從不亂,從而貫串協調。腰脊命門穴是“身弓”中關鍵的關鍵。
五弓合一在推手時表現為一搭手即五弓俱備,源動腰脊,周身勁整,就能“機由己發,力從人借”,弧形走化,直線發勁,蓄發相變,滔滔不絕。所謂:“全身都是拳”,“全身處處是太極”。
五弓合一是全身內外整體勁練法的一種具體規定,練拳和推手是一致的,練拳即是推手,推手仍是練拳。一站勢為靜,靜中觸動;一變勢為動,雖動猶靜。處處時時能“五弓俱備”,是做到“勁以曲蓄而有余”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