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極拳的練習中,我們經常會聽到這一說法“骨盆偏沉”,關于這一說法初學者應該不是太能理解它的具體要求,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講一講當中的要求和意義,相信通過下文的介紹,大家對于太極拳的認識會有所提高的。
腰在太極拳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歷來一直被前人所強調。
太極參重視用腰,認為“腰為一身之主宰”(楊澄甫),“太極不動手,圓用腰來走”(楊少侯),“命意源頭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間”(王宗岳),要求用腰帶動四肢。
太極拳重視小腹,因為“腹內松靜氣騰然”(王宗岳),小腹之內有丹田,“丹田為太極參動之源”(王壯弘),太極拳“所有的動作與呼吸,無一不由丹田主宰,丹田里牽動,丹田里供給”(李雅軒);認為“周身之勁往外發者,皆發于丹田;向里收者,皆收于丹田”(陳鑫)。
所以說,太極拳的作用發揮離不開我們身體部位的功能協調。
然而,腰腹是放在骨盆上的,是以骨盆為依托進行運作的。腰腹帶動全身靠的是地心引力。腰腹接受地心引力中間又隔著骨盆,受著骨盆的調節,腰腹丹田的主宰作用必須通過骨盆偏沉才能發揮出來。所以,巧妙得于骨盆中,全身運動的內涵深處在于骨盆的偏沉。
骨盆位于腰腹之下,大腿之上,是由左右兩胯和后面的尾閭聯合組成的圓盆形骨架。其中每胯的后上部叫髂骨,后下部叫坐骨,前部叫恥骨。恥骨中會陰穴兩側的部分叫恥骨下支,小腹下端的部分叫恥骨上支。尾閭上部接腰推的是寬大的骶骨,下面是尖小的尾骨。骶骨夾在兩髂骨之間,寬度約占骨盆總寬度的三分之一。
所以,骨盆綜合了襠跨尾閭的全部運動功能,下向腿腳送力,上控腰腹運行。骨盆一動,全身無處不動。
可見,身體的各個部位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
骨盆偏沉與丹田蠕動
骨盆像托著一個大水囊一樣托著小腹。小腹內的各種臟器都是柔軟的。在小腹放松的狀態下練拳,內中柔軟的臟器像半囊水似的隨著骨盆的運動而蠕動,形成丹田內轉。丹田內轉是一種行拳的動力,對全身都有帶動作用。
丹田產生帶動作用的原因有二:
第一,小腹內臟器具有一定的重量和流動性,蠕動起來會產生一定的離心力、向心力、慣性力和翻滾力;
第二,在立身中正的狀態下行拳,身體各部位所受地心引力合力的作用點(重心)就在腹內蠕動的臟器之中,隨臟器的蠕動而移動。
重心點的位置是全身各部位運動姿勢和平衡關系決定的;反過來,重心點的位移必然會引起身體各部位姿勢和平衡關系的調整,即引起肢體運動。
基于上述兩點,所以太極拳要求全身各部位的運動都要起于丹田,歸于丹田,服從丹田,支持丹田。
全身各部位對丹田蠕動都有影響,其中影響直接的,一是上面橫膈膜隨呼吸的升降,二是前面腹肌的收放,三是命門的推拉和肚臍的吞吐,四是左右兩胯的虛實升降,五是下面會陰的提落,六是后面尾閭的運動。但不論哪一條,都受骨盆偏沉運動的影響。
例如,因為骨盆后側的尾閭偏沉前收,骨盆前側的恥骨上支上托內卷,才有肚臍內吸和命門后撐,才有腹肌上提內收,才適于吸氣,才有橫膈肌的下降,因此也才有丹田的向上翻卷。
所以說,丹田是隨著骨盆偏沉而蠕動的。骨盆向哪邊偏沉,丹田就向那邊流動;骨盆哪邊上托,丹田那邊就向上翻卷:“這邊偏沉一點點,它就往這邊流,那邊偏沉一點點,它就往那邊流。偏沉,一點點起來了;偏沉,一點點下去了。"(王壯弘)
骨盆偏沉的部位是不斷變化的,變化的一路像鋼琴彈滑音似的,雖是一掃而過,但掃過的每個鍵都會向下按響,不會漏掉、跳過。骨盆依次偏沉的變化路線,既可以是前面恥骨上支與后面尾閭之間的,也可以是左右兩胯之間的。
左右之間的路線既可以是比較模糊的,也可以是比較清晰的。能清晰感覺到的既可以從一胯軸(股骨頂)繞過后面的尾閭到另一胯軸,走個半圓;也可以從一胯(一般是從實胯)的環跳穴經坐骨、襠、另一胯的腹股溝、胯軸到坐骨,走個S線。
具體走什么路線,與動作、放松和意念關注都有關聯。意念不能不想,又不能想得太認真,還是勿忘勿助、自然而然好。骨盆依次偏沉的路線不同,丹田的蠕動方向也就不同,或前后,或左右,或上下,或斜向,不論向什么方向蠕動,過程都是潤滑的、圓轉的,所以,丹田蠕動又叫丹田內轉。
骨盆依次偏沉的路線不論怎么走,第一,每個偏沉點都是憑著自身重量,順著地心引力向下松沉,都是自然松出來的,而不是相互推拉,不是用力做出來的。第二,骨盆與腿之間的關系是骨盆向腿送力,是腿隨骨盆偏沉變化虛實。即使上體要借腿腳的伸蹬之力時,骨盆也要向下塌住勁,上體也只能借腿腳向下伸蹬的反作用力,而不能直接用腿向上頂骨盆。不是腿向骨盆直接送力。
即使骨盆如球旋轉,也像雜技中人在球中走一樣,人腳就是偏沉點,使球通過偏沉點的不斷變化而自己轉動,而不是人在球外推動。不能用兩腿的交叉力扭轉骨盆。盡管松出動作來比較難,但一定可以。盡管用力做出動作來更習慣、更容易,但一定要避免。練拳要像戒毒一樣戒力,功夫才有長進。松出來的動作才具有真善美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