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極拳的練習中,我們要學會分析當前的形勢,只有這樣才能知己知彼,獲得成效。那么我們在太極拳中如何能做到分清形勢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幾點要求,相信大家通過本文可以有所學習和提高。
學習太極拳,不僅是招式上的比拼,同時也需要心理上的博弈。
在太極拳中,“避實擊虛”就是一種“虛勢”。《用武要言》中講:“虛而實擊,實而虛之,避實擊虛。”《拳經拳法備要》說:“與人對敵之時,總要攻擊空處。能攻空處則敵人無所用力,自能百發百中,則所謂避實擊虛之法也。”
同時,太極拳中的動作都是虛實兼備,處處有虛實,則可誘敵擊我之虛,待敵露出破綻之后,我趁勢迅速地擊敵之虛,做到“后發而先至”。
所以說,分清敵我的勢態,有助于我們出奇制勝。
如陳式太極拳中的“倒卷肱”就是采用敗中取勝之法,當敵來勢兇猛時,我以后退化解其來力,同時退中有進,化中有打。“金剛搗碓”式中的“三盤并取”之法也是一種“虛勢”,用左、右手和右腳同時擊其上、中、下三盤,令敵防不勝防。
在技擊中,只有將各種“虛勢”相結合,隨機應變,便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一、知勢
《孫子兵法》中講:“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所以,知勢既要知己之勢,又要知敵之勢。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注意周圍的環境變化,要學會把握全局。
同時,知“勢”關鍵就是審時度勢,掌握時機和速度,也就是孫子所說的“勢險”與“節短“。《用武要言》中說:“捶自心發,拳隨意發,總要知己知彼隨機應變。”李亦畬說:“欲要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先要知己知彼。”平日行功走架時,要練好知己功夫,對自己做到心中有數,明白自己的優勢與不足,技擊時,用我之強擊敵之弱,同時避免敵擊我。
與人推手時,學會知人功夫,當與敵一搭手,便可知其勁欲何往,一抬腿便知其欲擊何處,從而抓住時機,待其一動便可擊其弱處,一擊得手。
二、造勢
造勢就是想方設法提高自己的優勢。“勢”貴在“積”,經過長期而有準備的蓄積和貯存,就如同火山爆發、劍拔弩張般蘊藏著極大的動力和能量。
造勢的初級階段就是不斷加強太極拳架、推手功夫和器械的練習,加強自己的基本功,提高對招式的熟練運用,并從拳理上下功夫,使自己達到一個更高的水平。“勢”貴在“變”,“戰勢不過奇正”,要善于在”奇正”之間尋求不斷變化,“以正合,以奇勝”,唯其如此方能“不可勝窮”。
就是提高自己的隨機應變能力,可以將不同的招式結合使用,即拳論中的“挨著何處擊何處,何處挨著何處擊”。”勢”貴在“化”,化被動為主動,化敵之鋒芒,化打結合,達到以少勝多、勝強、出奇制勝的效果。
“勢”貴在“度”,即審視實力、把握時機、巧妙安排,太極拳的各種技擊招法可歸結為一個字,就是“巧”,充分利用人體力學、物理、兵法等知識,來破解敵人的招式。
三、借勢
借勢,又稱因勢或是順勢,就是根據環境和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所表現出來的狀態,以便讓自身之力與外部條件更好地結合起來,呈現出更好的狀態。“登高而招見者遠,順風而呼聞者彰”,這是茍子在《勸學》中對于借助外力和外部條件的精彩論述。“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善于借勢,就可以事半功倍、直上青云!太極拳中要善于借“氣勢”、“形勢”和”虛勢”。
如太極拳中的“借力打力”就是借用敵人的“氣勢“還擊彼身。太極拳技擊中要求不丟不頂,“來,則順勢捋,去,則順勢發”,同時還要善于向大地借力,把大地作為力量源泉,利用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原理,五個腳趾抓地,將大地之力傳給腳,正所謂“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發于脊背,達于肩臂,形于手指”。
對方的力量作用到我的身上時,我借助大地的反作用力,終將其力量反作用于對手身上。
四、避勢
避勢是當自己處于弱勢時,善于規避敵人的洶洶來勢,以減少自己損失或保護自己。避勢是在特殊情況下采取的被動措施,以規避敵人的直接攻擊或者特殊變化帶來的不可控損失等。
避勢并不是膽小怕事的表現,而是善于保護自己的明智之舉。毛澤東的十六字作戰方針就是如此一一“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避勢是為了更好地造勢,發揮更大的威力。
太極拳技擊中“化”就是避勢的表現,太極拳不講求蠻力的硬拼,而是要化解敵人的來勢,再通過化打結合擊敗對手。
太極拳中的“勢”兼有外形之勢和內在”氣勢”,同時融合外界“形勢“及各種”虛勢”而形成的對作戰形勢的控制力與對敵人無形的打擊力,并蘊藉著顯明的本體美、辯證的理性美和流動的力量美。有勢者需用勢,無勢者需造勢,無力造勢者需借勢,勢弱者需要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