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學習中,我們需要明白當中的思想和道理,這樣我們才可以更好的去運用它。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就是太極拳中所蘊含的拳理,希望大家通過本文的學習,可以有所提高,并在實踐中得以運用。
任何武術,都有自己的思想,不是只靠單純的肢體去戰勝對方,招式中會流露出戰略思想。
太極拳是武術,武是實力,術是戰術。太極拳有內家的丹田內勁,在實戰的攻防的技術、戰術是非常的高明。
例如劍法中的迎風撣塵,圓的一半是防守、圓的一半是進攻。先是貼著對方的劍,順其進攻之勢,以自己身體軸心的旋轉,使對方完全失去進攻的威脅。
可見,太極拳的運用之巧妙,可以出奇制勝。
后是把劍逆勢走圓削回去,攻擊的方向、范圍,完全是對方無從防守的。這正是太極拳舍己從人,力由人借,借力打力的精義所在。太極拳的每一招一式,都寓有攻防的意義。都是符合舍己從人,順其自然,力由人借,借力打力的宗旨、法則。
對于攻擊的力量,太極拳從不正面硬碰硬擋,而是舍己從人,讓敵人按其原來的方向,角度、路線、繼續進攻。 當其失去了運動的過程、距離達到終點就失去了攻擊力,偏離了中心、中線的進攻,進攻的力量,都只是徒勞而已。
而這時,必然要收回去,才能有第二次的進攻,這個轉折,正是外家拳的斷勁所在。所以,外家拳必快,以速度彌補這個破綻。
所以說,內外兩家拳都有自己的拳理,學習時我們需要學會利用才能使自己的武功更好。
當第一個攻擊失去作用,第二個攻擊力量未接上之時,正是對方的弱點、破綻。故此,鐵掌開碑、利如刀斧,重若千斤的剛猛,對于太極拳是絲毫無損的,亦正是四兩拔千斤之道理。
太極拳是運動戰,不是硬橋硬馬的陣地戰,舍己從人、順其自然,順著對方的進攻方向、路線,不爭不頂、退讓、迂回、虛下無爭。太極拳的進退,轉變運動的步法,是非常靈活,高明的。扣腳轉身已是180度,圓的角度,只稍一轉讓、變化,就完全脫離對方的進攻范圍,對方的側面,后背的破綻,完全在攻擊范圍內。 這個戰術的運用,在一代偉人毛澤東的游擊戰里,得到非常具體,恰到好處的表現。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我退我追、避其鋒芒、擊其惰歸。迂回、包抄、攻其無備、攻其必救。這些都是孫子兵法中的戰術法則。
在太極拳的攻防中,相當高明的演繹,體現。 孫子兵法亦是源出于道,其意義與太極拳是一脈相通的。 太極拳的攻擊,不是一招一式向目標的發力進攻,而是后發制人,后發而先至,進攻的主動,只是誘敵作出反應。
當對方作出力量的顯示,敵不動我不動,敵微動我先動,后發而先至,以更快的更迅速的攻擊對方的弱點、力點、借力打力,快準狠,是太極拳所向無敵的致勝之法。
太極拳的圓是立體的圓,不斷的旋轉,變化、運動的。很輕靈的不為敵知的改變了自己的力點、重心。改變了對方的進攻、攻擊方向、角度、路線,使對方進退不由,左右不應,敵不知我之重心、力點,縱有千鈞之力,也無從發力,無用武之地。
而對方之一舉一動,盡在我掌握之中,想跑也跑不掉,粘住,令其空費力氣,不能擺脫。正是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不戰而屈人。
太極拳不敗,首先在于聽勁路、知彼知己、僅以一點之接觸,對方的勁路、重心、力點、意圖,已在掌握之中。
這首先是放松、放下,無所執著。不與人爭,不丟不頂,才能聽,這首先是思想意念的改變。 聽勁,是先聽自己的勁。聽清楚勁路,氣息在體內如何的運行,這樣才能知道別人的勁路、氣息,知己才能知彼。
發勁是聽到雙重、壓迫,使對方雙重了才能打。雙重、使對方腰腿固定,不能靈活。再施以壓迫,使對方氣勁反抗提升,作頑抗、抵抗。勁路上來了,就好打了。就象充足了氣球、頂得越大,打得越應,飛得越遠。 雙重、壓之于中心,人就原地彈簧般跳動。
壓之于后,人就整個飛起來。 太極拳,是防守為主的,不動的進攻。讓對方主動的進攻,這樣才能借力,對方用多大的力量進攻,反擊回去的力量就有多大。那只是他自作自受,與人無尤。
同理,不主動傷害人,自己也就不會受到傷害。越是發狠的進攻,苦頭自就越大。這是自作自受的因果的道理。
要防守,就是在于化勁。就是要舍己從人,對方任何的進攻都是徒勞無功,自然就知難而退。 化勁的功夫,在于筋的長和承受的力度。太極拳的架子,就是拉筋的,使筋變粗變長。筋粗了,力量就自然大。筋長了,承受攻擊的范圍也大了。
對方的進攻力到盡頭了,仍是在自己有效防守的圈子里,自然不起攻擊傷害的作用。 太極拳的轉腰,都是在90度的,重心是放在一條腿上。所以,后退、轉腰、前進,很輕易就化去了進攻的力量。
太極拳借力打力的巧妙,還在于攻擊時,亦能只用聽勁的接觸點作發力點。所以,搭手即發。一碰上就能把人打飛。 利用接觸的一點,就能聽勁,由此而發力,很是從容大方,這是外家拳所不行的,因為這一點,就可以是一個圓。
這個圓就已經是進攻,防守溶合一體。聽勁、化勁、發勁都在于這個點,這一個圓上。這就是太極拳的高明之處。 太極拳的發勁、進攻,打的時候,其勢如破竹,如飛石墜崖,如鷹撲兔,如石擊卵,一擊即止,不作拖泥帶水,無謂的糾纏,拖延。決積水于千仞之溪,轉圓石于千仞之山。這正是兵法中應戰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