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極拳中,有許多思想是和儒家的思想有著共同點的。比如太極拳經常強調的“中正”就和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不謀而合的。幾天小編就以兩者的關系為大家做相關的介紹,希望大家通過本文的學習,可以有所進步。
太極拳中,是非常強調中正的作用的,既是內在要求,也是外在的動作標準。
從外形來說首先要求頭正(虛領頂勁),二是身正(尾閭中正),三是目正(正視前方);從內在講,一是意正(心誠意敬,不卑不亢),二是氣正(順暢自然,養浩然正氣),三是勁正(勁由中出,支撐八面,無過不及,不頂不丟)。
《中庸》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太極拳吸收了中庸思想,認為只有作到了中正才可以外柔順,而內剛強,才可以談到太極拳的其他技術。
可見,“中正”是我們學習太極拳其他技法的基礎。
“和而不流”,太極拳取其意為“舍己從人,我順人背”,“舍己從人”為“和”,“我順人背”為“不流”,就是在順從對方的過程中控制對方。
《中庸》還說:“中立而不倚”,太極拳取其意這就是支撐八面,中定而不倚附對方的力量,要“堅立”,以保證居中不移位。還有“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此謂隨時而在,即隨時遇事,以求適中。
太極拳要求隨時調整身體,以求舒適得力,在推手過程中,推化往來,時刻在不平衡中求平衡,當身體受到外力的刺激時一般會產生緊張而破壞平衡,太極拳推手訓練的目的之一就是在不斷的外力刺激中,保持放松,保持穩定,此謂居中。
掌握這些要點,大家會對太極拳的中正要求有進一步的了解。
太極拳要求保持心態的中正、平和與安靜也來源于中庸思想:“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和”是拳術的高境界,車毅齋說“拳之道,合于中庸之道也。其道中正,廣大至易至簡,……練拳術不在形式,只在神氣圓滿無虧而已,神氣圓滿,形式雖方,而亦能活動無滯。
神氣不足,就是形式雖圓,動作亦不能靈通也。
拳經云:“尚德不尚力,意在蓄神耳。”……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將體式、法身全都脫去。始悟前者,所練體式皆是血氣所用之法,術乃是成規,先前用法,中間皆有間斷不能連手變化,皆因是后天用事,不得中和之故也。”宋世榮說“練拳術以手足動作為調息,起落進退,皆合規矩,手足動作亦具和順,內外形神相合”劉曉蘭說:“拳之道無他,不過變化人之氣質,得其中和而已”。
太極拳確實是以中和為修煉宗旨的。太極拳為達到“中和”創造了獨特的練習——推手。
推手練習就是以柔與對方和、以圓與對方和。在松柔沉靜緩慢的圓和中首先要練習氣血的平衡與和諧。
中醫認為:人體氣血的平衡是人身心健康的基礎,一旦氣血的動態平衡遭到破壞,人體就會出現各種疾病。因此太極拳結合了中國古代的導引吐納之術以練習人體氣血的平衡。
由氣血的平衡而使經絡通暢,內臟堅強,以獲得內壯。進而體悟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平衡。通過太極拳獨特的推手練習,體悟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平衡是保護自己有效的方法,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
通過推手“和”的練習悟出:要立于不敗之地,就要保持自己中正、和諧和平衡,重要的是不去侵犯他人,若侵犯他人勢必造成自身中正的破缺,如果出現了破缺,則易對方借勢、借力而推倒。
推手是一種中正、和諧、放松和平衡的競爭,這種體悟正合于老子之無為、孔子之中庸思想。推手的高境界是終體悟到“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和諧。
和諧的思想貫穿于太極拳的始終,身心與自然的和諧是太極拳追求的根本目標。在這個與自然和諧的過程中,人格得到了升華,人性得到了凈化,從而自覺地熱愛環境、熱愛人類、熱愛自然。
《中庸》為怎樣做到“中庸”指出了路線:“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太極拳的實踐過程也既是這五者的實踐過程,若能內外合一,誠心敬意,始終以此五者嚴格要求自己,則可以達中庸之道,獲身輕體健,心態平衡,技藝高妙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