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勁點”,在太極拳的練習中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們在實踐中如何找到“勁點”的感覺呢?今天小編就大家介紹一下相關的方法,希望可以對大家的練習有所幫助,并可以在實踐中有所提高和運用。
勁點的感覺,在于我們自身的修煉水品是否達到一定標準,我們想要找到其感覺所在,就得做好一下八點。
一、梢節領勁
梢節領勁,兩頭卷曲是太極拳訓練的總綱。這里的梢節是指肢體中的兩手和兩腳。(這里要區別古人太極拳論中"發為血梢,甲為筋梢,牙為骨梢,舌為肉梢"的梢節概念。)因為只有梢節領勁,你的拳頭才能領進如蛇頭,而不是甩動如虎尾,是主動的直入主題而不是被動的奔向目標。仍以"掩手肱拳"為例,擊發時上肢以手領勁,右拳則可以做到穩、準;下肢的"梢節領勁"指的是在兩腳蹬地反彈的同時五趾抓地,這樣才能夠做到松胯圓襠,才不會出現腳下無根的感覺。
從技擊意義上講,氣、意、勁到梢節是攻防中必備的條件,從健身角度講,梢節領勁就是說末梢神經在大腦的調動下高度活躍,尤其是老年人,末梢神經通暢了,自然能強身健體,延緩衰老,這也揭示了梢節領勁也是太極拳能夠強身健體的基本條件。
所以說,這一點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對于我們的身體也有良好的作用。
二、五弓齊備
兩頭卷曲的直接效果是五弓齊備,即使是在發力的一瞬間,你的五弓的形態仍然不能發生形變,換而言之你的手臂不能伸直,你的腿也不能蹬直,你的胸脊也不能挺直,假如任何一張弓發生了形變,擊發的"勁點"則不容易形成。一只拳頭只有在任何時候都屈蓄有余,那么才能夠進退有度,收發自如;兩只腿弓也只有在沒有遭到破壞的情況下,才能夠松垮圓襠,虛實變化靈活,才能重心穩固。(關于“身備五張弓”詳見《武林》雜志2001年第三期)
三、螺旋纏絲
纏絲勁是太極拳的特色,有了螺旋纏絲,你的力就有了方向,不會飄,而且在達到勁點的一剎那具有穿透力,直入五臟六腑,這就像有來復線的槍膛里射出的子彈較土制**的霰彈更具有威力一樣,也是太極拳的勁別區別于其他外家拳的顯著特點。有些人在走太極拳的四正勁棚、捋、擠、按的時候會用螺旋纏絲勁,但是在走太極拳的四隅勁采、列、肘、靠的時候,亦即進攻打擊對方的時候,卻不會走螺旋纏絲勁了,這樣你打出的勁點還是缺少了太極拳的味道。
四、公轉自轉
公轉,是指身體以腰為軸的旋轉;自轉,指相對處于梢節部位的旋轉。比如上肢部位的螺旋纏絲勁較之腰部的旋轉不可以稱作自轉,公轉與自轉相結合就使你的打擊更具有靈活性和穩定性。這個公轉,一方面可以增加你梢節螺旋運動的長度,亦即加大了攻防運動路線的長度,另一方面,公轉的形成是要能過擰腰松胯、屈膝合襠、五趾抓地來實現的,這樣才能穩定重心,變換虛實,可以更加有效地把全身的"整勁"送到勁點上去。
我們要學會協調好自身公轉與自傳時身體的平衡。
五、方圓相生
太極拳的運行路線非圓即弧,這是運行的大勢。但是太極拳還有"方圓相生"的道理。按陰陽之道有曲必有直。即太極拳的運行規律是在一定的范圍內走的是弧線,其目標和作用是走、化、拿。但是肢體運行路線有沒有走直線的情況呢?有!出圓為方,方就是發、放、打,亦即打擊部位在力達勁點的一剎那走的是直線,在這里要告訴我們的是兩層意思:發力時在運行途中仍然要走弧線,直來直去是不對的;在力達勁點的一瞬間走的是直線,如果在這時仍走曲線就不對了。所謂圓以方為本,方以圓為根,即方圓相生相克的道理。
六、身姿放長
身姿放長除了可以擴大我們的攻擊半徑,在攻防對抗中占據空間優勢之外,它的真正意義還在于使我們的肢體產生彈簧勁。身姿放長的要素一是骨節分開,二是韌帶拉長。這兩個要素是產生彈簧勁的必要條件,缺一不可。這樣的條件是必須靠平時長期的訓練才能達到的。具備了這種身姿放長而產生的彈簧勁有什么作用呢?它可以使我們的力在到達勁點時產生加速度,而這種有著瞬間加速度的勁點就具有更大的打擊力度。
七、相吸相系
相吸相系是指兩手之間的協調關系。必須有兩手之間的協同配合,我們才可以打出諸如通背勁、對稱勁、雙分勁、雙合勁等等勁別,使我們的力點具有不可思議的威力。仍以“掩手弘拳”為例,當右手向左前方出拳攻擊時,左手應領勁向后,左肘后擊,左肘的勁點須與右拳的勁點在同一時間到位,后手的對稱力通過肩與臂完全無誤地輸送到右手的勁點上,這樣才能產生真正的通背勁。兩手的相吸相系是產生勁點的很重要的條件。(關于"兩手的相吸相系"詳見《武魂》2001第四期)
八、周身協調
太極拳勁點的產生,后一個因素也是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要求周身的高度協調。太極拳理中有一句話叫"一動無有不動",講的就是協調。動,還要符合規矩地動,動態中求協調,否則叫枉動。任何一個部位的欠缺不到位都會影響攻防意圖的實現。如果你的"掩手肱拳"打得不理想,你不妨檢查一下自已:雙腳五趾是否抓地,雙膝是否內扣,雙手是否相吸相系,是否松胯圓襠、含胸塌腰、虛領頂勁等等,缺少任何一個因素,你你打出的勁點就會有問題,威力就會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