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技擊是太極拳當中的核心技法,對于學習太極拳的人來說,技擊是一門重要的必修課。今天小編就如何學習好太極拳的技擊為大家提供幾點要求,希望通過本文的介紹會對大家太極拳的學習有所幫助,并在實踐中可以得到提高。
技擊,離不開我們身體的作用,所以說,技擊的好與壞就是在于我們身體的素質。以下是四點要求:
一、身肢放長,形松意緊
拳架動作熟練后,不但動作要放慢,而且要有意識使肌肉整體放長。肌肉纖維變細、變長,增加初長度,從而使肌肉富于彈性,同時又要使各部位關節拔開、放松,盡量能做到立體旋轉、靈活至極。
松則如一張紙、一件褂衣。使多么大的巨力擊來時,都會通通(緩沖)卸得一千二凈,這就是真正的形松;意緊就是隨時著意全身,有身臨實戰搏擊之其境,使身體任何—個部位都有一彈即發之勢。
二、處處著意,進入角色
處處著意,需要我們能顧及到身體各部位的作用及利用,在各種情況下可以及時作出反應。
調架不但要走低架、慢架(—次三、四十分鐘),而且—開始便進入角色狀態,即站好預備勢后,便著意上下、前后、左右、四面八方,均有外力來攻擊身體的任何—個部位,而已身的任何一個部位都要隨時作出反應,與外力抗爭,真乃“依著何處何處擊”也。
頭有上頂之意,腳有下蹬之勁(五趾抓地,蹬地擰旋),兩手有前推(刺、抓)之意,后背有后靠崩撞之勁。兩臂既有往外橫打之撐勁,亦有朝內夾擊含抱之意。兩手既有往前之推擲拋摔勁,亦有回捋牽引采帶之意。
膝尖有前頂勁,膝彎有夾物意,腿上有蹬勁,臀下有坐意,胯有外撐勁,胯彎有夾物意。
上面兩段可以看出,太極拳對身體的各部分都有著明確的要求,我們要謹記。
拳訣云:“蹬之于足,行之于腿,活潑于腰。靈通于背,神貫于頂,流行于氣,運之于掌,通之子指,斂之于髓,達之于神,凝之于耳,息之于鼻,呼吸于腹,渾噩于身,發之于毛”, “筋骨要松,皮毛要攻”正是這層意思。
三、抻筋拔骨,貫勁增力
陳鑫說;“心勁一發,而周身之筋脈骨節無不隨之”。在意識的指導下,用意使關節、韌帶、骨縫開拔,
要有用力外撐的澎脹感,手臂似有沉重感,指尖似有脹麻欲抓感,使身體內部產生抗爭,促使各肌肉群協同工作,形成慢拉架子硬開弓之勢, —方面由丹田處向四周稍節徐徐貫勁,一方面在沉靜的基礎上,有意使身體內部上下、前后、左右各處產生對拉拔長和螺旋滾轉的內力,有效地促使身體各部位協調的配合。
由于矛盾抗爭而達到力出統—,氣力充沛,生動和諧,整體機動靈活。
又由于這種意識指揮下的內力在體內各關節肌肉中不停的如鏈條式的滾轉纏繞時上時下、時左時右,以及螺旋運動的勁力變化,使得身體各部位動作準確合拍,變化無窮,既訓練了柔而不軟(懈)、剛而不僵(生硬)的勁力素質,又有效的聚蓄了內勁能量。
四、意力結合,激發潛能
歷來太極拳家都強調打拳必須用意,如“勢勢存心揆用意”,“意氣君來骨肉臣”、“先在心,后在身”,“始而意動,繼而勁動”。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刻刻留心,揆何處,心要用在何處”、“氣未到,而意已吞”,“走架打手著著留心”等等,都是強調用意的拳論。
有人研究認為“意念活動是—一種隱形的力”。太極拳的用意,即在于調動和激發人體精氣神,及大腦潛在功能。意念,或叫做意念力,是人腦所特有的運動形式。
科學研究證明,意念活動是一種力,有人稱它為“人體意念場”,也有人稱它是人體高級物質能量流,它不僅有思維信息功能,而且有對人體自身或體外事物直接產生作用的功能。
也就是說它能統帥人體的全部功能和能量。當—個人意念力作用手掌上時,手掌的彈性,膨脹力量,都會加大。
從技擊勁力訓練角度出發,把意念集中到應敵策略及技巧上,集中到自身發力部位上,集中到假設敵人的
某個部位上,包括從施力點、力的運行路線、樞紐運化,以及后達到的發力點上。也就是說,在掤、捋、擠、按、采、挒、肘、靠等諸勁過程中,都要貫注以意念力。
從中不僅可鍛煉到一些應敵的本領,還可以增強自己的膽量。要想增強意念的能量,則必須在日常鍛煉中逐步培養。即在平時練拳過程中,注意意念力的滲入。其中包括理性知識的充實和刻苦實踐中的潛悟但這又必須是在拳架練得精熟之后方可著重練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