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五張弓的運用,在太極拳的身法訓練中是非常廣泛的,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講一講五張弓中的“腰弓”,希望通過本文的介紹,能使大家對太極拳有進一步的認識,并在以后的身法練習中可以得到運用和提高。
太極拳的練習,是非常注重身體各部位的協調,尤其是腰弓。
腰弓又稱身弓。太極拳要求我們:胸要含起來,腰要向下坐(塌),尾椎要向內裹。
這樣,胸椎與尾椎內含里裹,我們就具備了五張弓中重要的一張弓——身弓。我們知道,人有頸椎七節。
對于這張弓的把握,我們可以更好的學習太極拳的相關技法。
胸椎十二節,腰椎五節,尾椎孩提時是五節,隨著生長發育逐漸鈣化為一節又叫底椎。身弓的兩稍是胸椎的第一節和底椎。
含胸塌腰是身弓形成的必要條件。盲先要求我們下腭內收,兩眼平視,百會穴虛領,頸椎豎起,再就是胸椎要有向里包的感覺。
這樣才叫含胸而不是挺胸,才能使脊背拔長,勁力順達,使背部有彈性。在含胸的同時,通過塌腰,底椎要向里裹,這樣才能使重心下沉,才會“牽動往來氣貼背”的感覺。
當中,需要注意重心的下沉,使自己保持穩定。
在對抗中,忌身體上重下輕。如果胸不含,肺部會充滿空氣、或叫橫氣填胸。重心上浮,頭重腳輕根底淺。
一遇到外力就立足不穩。含胸拔背,身弓撐起能使我們氣沉丹田.下重上輕。勢如不倒之翁。
初學都易忌的毛病是翻臀、翻屁股,一翻臀,身弓就沒有了.連鎖反應是脊椎前頂。胯根填起,全身僵硬,只有刻意地去斂臀。
百會穴虛領。才能形成身弓。身弓一旦形成了。周身的協調才能有保證。否則,上下四弓充其量是一些散兵游勇,周身是散亂的。
我們說過腰是一個力的分配站,蹬地的反作用力要經過腰的分配,六成力量上升,四成力量下降,身弓不備,怎么能從容地進行分配呢?而太極拳所特有的爆發力便水遠難以產生,因為上下四弓永遠是脫節的。
五弓的關系
有了腿弓和腰弓,臂弓可以揮灑自如,收發自亦,虛攏詐誘,驚彈顫抖,可以演繹出一幕幕精彩的話劇來;腰弓若不在,便沒有周身的協調。
臂弓與腿弓空有壯志,難以形成“集團軍”,故不可能有大的作為。腿弓是基礎,腿弓不在,則五弓皆不在。腿弓在,即使臂弓和腰弓暫時都被沖跨了,還都可以卷土重來。
一身備五弓是對太極拳行拳走架乃至推手實戰中的總體要求。
每個拳師都可以用這一標準進行檢驗,當然,這是比較高的要求。如果要達到這兩個目標,我們又需要從基本的要求人手。
這個基本的要求可以用八個字概括:“叫稍節勁力,兩頭卷曲”。稍節就是人的兩手和兩腳,任何時候都要做到兩手領勁,兩腳抓地。
兩頭卷曲是五弓形成的必要條件;沉肩墜肘是兩臂弓的兩頭卷曲;曲扣膝松胯是雙腿弓的兩頭卷曲;塌腰裹臀是身弓的兩頭卷曲。因此,做到一身備五弓,身體的各個部位就基本上符合太極拳的要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