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極拳練習的心法口訣中,我們經常會聽到“太極渾身都是手”這種說法,聽起來很夸張,但實際上是有一定道理的。下面小編就簡單為大家說說這種說法具體是什么意思,希望聽完后大家可以有進一步的了解。
太極拳的練習不僅是招式,同時也包含意念、悟性等,所以是非常廣泛的。
“太極渾身都是手”一詞,是太極拳先輩在長期太極走架中的經驗總結,它與“人體處處皆太極”中第二層含義相互融貫,同出一源。
人體本來只有一雙手,何談“渾身都是手”呢?這主要是指習太極拳者經過長期的太極拳鍛煉,走架松柔沉穩,自頭至尾椎,從肩至指梢,從胯至腳趾,上下均能一概放松,使其節節松開,又能處處合住,毫無僵硬出現。
這就要求我們要協調好自己身體的各個部位。
在此基礎上,動作時,逐一去琢磨人體中各個關節和部位的骨骼構造,以及它們運動中的旋轉角度,對這些有了認識之后,再經過耐心的,有經驗的老師指點,與有這個方面體會的好友切磋,通過實踐,漸漸悟出自己的心得,這時候就會感覺到,自己的身上不只是一雙手了,而是“渾身都是手”。
也就是周身上下的各個部位,都含有攻防作用。有了這方面心得之后,練拳時就會感到妙處無窮,以致進一步增強太極拳鍛煉的信心和提高拳藝質量。
渾身究竟有幾雙手?太極拳就其技擊內容來說它不拘泥于推手。論技擊的真正含義,人體各個部位的運用不該有限制,應根據客觀情況,從實際出發,遇到不同的對象、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時間,采用不同的招法對敵。
正所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我們要學會隨機應變,學會短時間內尋找佳方案。
指、拳、腕、臂、肘、肱、肩、頭、胸、背、腹、臀、胯、股、腿、膝、腳、踝、跟、趾等全身20個部位,左右并有40個部位,各自都能使出不同程度、不同方向和不同角度的招法,并可一處多用。
全身上下左右前后,各種招法能在100個以上,根據應用需要,施出它們各種的招法,去對付犯己之敵,要使全身每個部位均能參與技擊應用之列,這還要明白各部位的構造及其形態,知道它們的活動范圍和轉動的極限度,并與太極拳的基本要求相符合。
為闡明各部位“一處多用”這個概念,本文只從以下三個部位略作簡釋:比如肩部,肩有內、背側、上靠的四種技法;肘有前、后、上、下、外、滾的五種以上用法,還不包括屈肘的拿法;臀部在人們印象中在太極拳技擊上沒有什么地位,總以為臀部僅是起平衡重心的作用。
其實,臀部在打擊對方下部時很有威力,可從左、右、后三方靠擊側后之敵,并能向下坐壓對手的膝部,還可配合兩手將背后之敵挑起,向前翻出等。
這三個部位,都不如手和腳那樣圓活靈巧,不屬于變化多端的部位。
肩、肘、臀尚且一處有四個以上的招法,那么全身上下的左右面,含有100個以上的招法可施是客觀存在的。
只不過是部位、構造不同,它們的力量與作用不相等而已,以上便是“太極渾身都是手”的概況和簡釋。
“人體處處皆太極”,“太極渾身都是手”,是對太極拳走架和應用的高度概括。
這兩個論點的創導者,對太極“拳”內涵的掌握,其見解非同一般。
他們是通過對太極陰陽之義與人體周身上下、內外的每個部位做過無微不至的深刻研究、分析,并在長期走架實踐中取得極豐富的經驗之后,所悟出來的心得體會。
所以能夠把全身上下、內外一切部位的活動,包容在一句話之中。
它既不乏具體內容,又能將那些具體復雜的內容,從陰陽兩儀至拳術原理提煉到高度的抽象之中,辭簡義深。先輩們的練拳境界確令后人敬佩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