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太極拳我們要善于利用自己的“感覺”和“知覺”,因為太極拳的練習重在“領悟”,我們掌握了對“感覺”和“知覺”的了解和運用,自然會有所思、有所得。今天小編就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太極拳運動中的“感覺”和“知覺”。
通常情況下,想必單練而言,對練是練好太極拳較為有效的方式。
因為,對練不是一方面,而是雙方面,不僅有本體,還有客體。它把心理活動“逼”上了相互激烈較量的電閃雷鳴的閃爆點。
在太極拳對練或對壘(推手、散手、發放手等)中,雙方進攻(問勁)和防守(答勁)時,通過對手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的攻防作用于己方的感覺器官的作用,人腦中就產生了對這些勁力的針對性的反映,便是太極拳的運動感覺。
所以,我們加深對自己的認識,這樣才能對感覺有進一步的把握。
這一感覺過程,首先是從人體表面(外感受器)接受作用于它的攻防力量的方向、大小等(即刺激物)開始的,這屬于雙方對峙之初的審敵過程,依靠感覺摸底的階段。
在這階段中,可依靠視覺了解對手神態、體型、實力、攻防路線及出手動向;亦可通過聽覺(特別是對手背攻或側攻時),當對手因出擊引起振動所發出的音波,作用于自己的聽分析器,從而掌握進攻力度、力點和方向,而更重要的,可以通過膚覺,尤其是觸覺、壓覺和痛覺,實現“聽勁”,達到知彼。
凡高水平的太極拳技擊家都能不以目視、但以體測、以神遇便能將對方攻防真實意圖打探清楚。在觸覺中,作為特殊的感覺器官——人手,由于結合了膚覺和動覺,所以是敏感有把握的察敵工具,手的觸摸印象往往起到驗證所獲得的視覺、聽覺形象的作用。
由此可見,我們要重視和利用好這些感覺的來源因素。
第二過程是決策階段,來自外周的神經興奮傳入中樞,將對方攻防的虛實強弱種種情況所帶來的神經沖動進行分析、綜合,據此確定應付措施及制勝對手的方法。
第三過程是制勝階段,返回信息,轉入進攻,在曲橫閃戰、引進落空的運動中,能動地引導對方形成被動局勢,從而力從人借,以柔克剛,一舉發出或拿住對手。
在決戰決勝階段,為什么任何一個成功的動作都能上下相隨、全身協調,使身體各部位動員起來為一個目標而整體動作?這里,恐怕也不能忘記人的身體運動和位置狀態的感覺——動覺和平衡覺——靜覺的功勞。
自然,太極拳對壘中能夠克敵制勝的心理活動,僅僅具有對對手攻防個別屬性和部分的反映——運動感覺是不夠的,還得具有對對手攻防各個部分和屬性的整體反映——運動知覺。
由對練或對壘的奧妙無窮、瞬息萬變的雙方復雜態勢所構成的反射活動,只能是技擊知覺。
而且,知覺主體狀態越優良,也就是格擊的信心越強,興趣越濃,態度越主動,以往格斗經驗越豐富,過去的興奮痕跡與現在的興奮聯系越緊密,也就越能理解對手的攻防實質,從而獲得的運動知覺也就越清晰。
在太極拳對練或對壘中,一般產生三種知覺。
一是空間知覺,即對彼對己攻防諸部位的形狀、方向、定位、距離等特性的知覺。如常說的“眼力先鋒”,手到眼到,便是通過視覺和動覺器官去作以尋找對手為目的的空間定向;而格斗時“耳聽八方”,實際是聽覺空間定向。
二是時間知覺,其核心是對節奏的知覺性。張弛起伏的節奏性活動,不但能經濟地消耗運動能量,消除疲勞,而且,快慢相間的恰當把握,也是制勝的重要因素性一。
所以,時間知覺遲鈍者,說明他在反映對手攻防實質的延續性上碰到障礙,在順序之上奉生紊亂,那是難以臨陣的。
三是對對手進退速度、距離及自己相應攻防狀態的知覺,即攻防知覺。
所謂知已知彼,百戰不殆,己與彼的運動,總是相對的,倘若對已與彼在空間的位置移動理解不準,便會發生錯覺,那只能在較量中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