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推手式太極拳中的基本技法,我們要想將其學好,有必要了解一些推手目前的現狀。下面小編就結合自己的經歷來為大家介紹一下目前太極拳推手的現狀是怎么樣的,希望大家閱讀中可以有所領悟。
太極推手的由來,可以追溯很久以前。
近代以來兩次中國武術熱潮造成太極拳風靡世界,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是為第一潮,歷經八十多年的風風雨雨,方興未衰。
不過,演繹太極拳由真打實戰的柔化真功夫退化到如今只有多式樣,即一些花架子卻沒有當年老拳師們的實戰的真功夫,太極拳功夫的三種功用業已分道揚鑣。
這三種功都有各自的運用領域。
這三種功用即是:一為藝術展示的美學功能(包括文化修養);二為健身強體的自療功能;三為自衛防身功能。盡管太極拳的上述三個功能展示目前看來推廣得比較好,但第三個功能中屬于武術本質的技擊防衛術卻在太極拳中完全弱化了。
其實,真正養眼的好的武當太極拳,上述三個功能都具備,展示起來如行云流水般優美,而且在強身健體方面尤具實效。正如當年武當山的祖師爺張三豐所說:“欲令天下豪杰延年益壽,不徒作技擊之末也。”
我們現在流行的太極推手,由上個世紀80年代的體育學院的所謂學院派牽頭,旨在推進與世界競技體育接軌的推手比賽,回頭來看,這種與世界競技體育接軌的太極推手比賽從比賽細則到實際效果,均不理想。究其原因,或許與真功夫的失傳、武術家的斷代、老拳師的固執和失態、以及適合去教推手的教練缺失等等的實際情況相關。
總結起來,都與當代的實際情況有關系。
在筆者看來,讓一批沒有師承的新中國出身的學院派和武術學校出來的年輕教練去“教”傳統功夫,特別是進行太極推手這個有名不實的訓練,那拿出來的東西不是怪胎才怪。
由此我們不難得出結論:由學院派牽頭搞的中華武術競技改革和市場化操作,不僅說是失敗的,甚至有可能將太極推手引入歧途。
真正的太極推手是不能用現在的競賽規則來檢驗的,其原因就在于它只是一個中間鍛煉方式和過程,用來競賽的太極拳技法不能定位為太極推手。
從當代大量的信息和媒體反映出的資訊材料來看,足以證明太極推手只是鍛煉的一種方式、一種訓練手段,而不是終極目標,這也是眾多的真正太極拳師們認同的觀點,很多的說法都證明太極推手不是如今的推手比賽的式樣。而一些來自學術界、學院派的所謂專家們為應對西洋的競技武術,熱衷于套用“中體西用”模式,搞得太極推手不倫不類。
因此,我們目前可以看到太極推手表演的兩種情形:
一是民間的發放式的,這種發放不能代表終極實用,只能作表演和趣味鍛煉,這種推手的喂勁、給力都不同于實際與人打擊的力型,所以發放有良好的視覺效果。
再一類就是掛推手之名,而行散手之實,中間推手、打手、散手夾雜,甚至包括硬拉、強推、生拽等的擊打和強制性打法。
這類在比賽中多見。因為有怕被打和輸的心理因素在做祟,這種推手沒能徹底放松,仍用拙力和僵勁。而太極拳的松、抖、彈、發的各種力也就難以發揮。
好的推手,一定會將太極拳推手與太極拳散手,以及武術上的一切拳術散手相區別。好的太極推手能做到不丟不頂,無過不及。
起碼是知己知彼,進而達到我獨知彼,而彼不知我,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欲克敵制勝,必須練好周身一家的推手基本功。
太極推手采用、捋、擠、按、采、、肘、靠的招法,粘隨不脫,作用對方。順其自然,舍己從人,引進落空,以輕克重,以巧制拙,乘勢借力,牽動對方的重心,破壞對方的平衡,進而抓住機會乘虛而入,以實破虛,將對方發放。
縱觀當今諸多名家里手對太極推手的認識漸趨統一,不能不令人感到欣慰。
即使是系統理論各有千秋,形成由各式傳承的特色推手,都不為過;豐富多彩的推手形式對太極拳推廣和人們健身強體肯定是有益無害的。
不過,筆者還是堅持在現如今發達的信息資訊時代太極推手應該有一個基本完整、完善的理論標準。太極拳推手要為太極拳的返璞歸真作見證,要為太極拳實際運用的本質特征負責和出力,只有合理的推手理論指導才能指導訓練,才能培養和訓練出真功夫。
所以我們定位推手,旨在說明:它蘊藏著我們民族文化的內涵和哲理,既是習武者以武自娛和修身,或以武會友,交流、切磋,乃至比賽的一種形式,也能提高人體的素質,在自衛防身、健身強體等方面有著很高的價值。
即使推手發放有綜合了摔、打、拿、踢等變化于一體的(陳式、武當趙堡式)推手運動,但也不同于散打、摔跤等項目。
正因為如此,筆者以為,在這個功利和名譽甚囂塵上的浮躁時代,不要強為難地把訓練推手的鍛煉過程,拉去作散手比賽的項目而嘩眾取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