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練習講究“空松圓活”,這在太極拳的訓練中運用是非常廣泛的,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講一講當中的“圓”與“活”的關系,通過本文介紹,相信大家會對太極拳中的“空松圓活”會有進一步的認識。
圓與活
圓與活是辯證統一的,兩者互為前提而存在。
練習太極拳要達到活的境地,氣勢必先圓滿。至圓才能至活;圓是活的基礎,所謂“圓則活,方則滯。”要踏進圓活的境地,則必須掌握“氣勢”和“八面支撐”。
氣勢是由人體內在的功夫所決定的。氣勢的大小,是衡量一個人太極拳功夫深淺的重要標志,氣勢愈大則功夫愈深,即所謂“太極拳不在樣式而在氣勢,不在外面而在內。”習者平日里進行行工實踐,對于氣勢的追求是不可忽視的。
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氣勢的作用,并能將其靈活運用。
而追求氣勢的基礎條件,便是駕馭“空”、“松”的能力;圓活是離不開“空”、“松”這個先決條件的。
如果習者的肌肉骨節還未達到一定程度的“空”、“松”要求,“圓活”也就無從企及。而達到了“圓活”的要求,“空”“松”才能極盡其妙。
既然氣勢要求圓滿無缺,那就必然要限定一個范圍,而不可任其漫無邊際地散失。有范圍,就必然有其中心和邊緣。習者在平日行工時,就要設想一個能夠聽從意念支配的、以腰為中心的氣勢范圍。
腰,是我們力量的源泉,通過腰我們可以協調好各肢體的力量。
在運動中,時時刻刻都要尊重這個范圍,一舉一動既不可超越其邊緣,又不可不及其邊緣。這樣氣勢便能趨于無角無棱、沒有缺陷的飽滿境地。
氣勢的邊緣離中心愈遠,則氣勢愈大。氣勢要由精神來支撐。精神能支撐八面,氣勢才飽滿而不萎屈;反過來,氣勢又須包圍精神,才能使精神不外漏。達此要求,氣勢便臻圓滿,神氣始能鼓蕩。
在精神支撐八面時,必須以腰為中心,用意產生八條線去向八個方向支撐;八條線必須線線相等,氣勢才能圓滿。如果這八條線長短不齊,氣勢便會出現凹凸。
所以,習者在求達精神支撐八面的同時,又必須使之八面相等。
習者平日行工走架,必須重視氣勢和八面支撐的關系。起初未能領悟而不能由己,須悉心體認,日久便能施之于身。
開,是氣勢的放大,必須以腰為中心向八面推動;合,是氣勢的縮小,必須以腰為中心收縮這八條線。
無論是氣勢的放大還是縮小,氣勢的邊緣永遠是被動的。主動在腰,腰為主宰。
掌握了上述要領,氣勢便無散漫之病,不論前進后退,左轉右旋,一舉一動,周身氣勢圓滿而不失氣球之理。
與此同時,兩手在一舉一動之際,與兩胸之間也就有了圓動之勢。
有圓,必有活。活的動力在內而不在外,外隨內動,勁無斷續。動者,為氣轉動,而非形之動。
周身成為一家,氣自然能遍及身軀,于是能八面轉換而旋轉自如,我意欲往何處,氣即能行往何處,意氣自然能達到物來順應的境界。
至此,不論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向上向下,屈伸開合,一舉動氣便能運行轉換自如,而活就在其中了,所“氣如車輪,活似車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