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太極拳的練習和養生有著莫大的關系,因此,有許多的人投身到太極拳的學習中,那么太極拳和養生到底有什么樣的關系呢,下面小編為大家從三個方面來做介紹,希望大家可以有所學習,并在練習時可以有所運用。
太極拳的動作和內在要領其實和養生都存在著很大的聯系。
拳論有云:“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又云:夫,是太極功夫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
其實,傳統太極拳所具有的科學的鍛煉方式,練中就包含著養,應該是養練一體。尤其是陳照奎老師傳授的傳統太極拳,其拳架鍛煉的諸多要領及其內涵,都是練與養結合為一體的。
所以說,學習太極拳我們要貫徹“養練結合”的原則。
關鍵在于習練此拳的人,是否既明白其動作的技擊內涵,又明白其獨特鍛煉方式在養生方面的神奇功效。
(一)“一動無有不動”的整體健康術
太極拳強調“周身一家”,“一動無有不動”,精氣神、意氣力兼練。陳式太極拳強調處處以丹田為樞紐,大小動作都由丹田帶動(力起于腳)。并且強調“腰不動,手不發;內不動,外不發”。還強調“緊要處全在胸中腰間運化。”例如:第一式金剛搗碓6個動作25個勁,每個動作都是整體作業。
如此式第6個動作,外形一個右手握拳小動作的同時,收腹、吸氣、松胯、提肛,胸腰左轉,沉右臀翻左臀;拳上提,則胸腰右轉,沉左臀翻右臀,從中體現胸腰升沉的立體螺旋,砸拳振震腳,又是呼氣,突腹,胸略往前轉,沉右臀翻左臀,頂勁上領,軀體松沉。
這每一個動作的要領都對我們的身體產生了一定的作用。
再如六封四閉一式動作三,發擠勁時,所體現的周身一家精神等等。從中可以看出此拳“一動無有不動”的要領,對整體運動、內外兼練、形神兼練的獨特功效。
(二)堅持拳走低架,改善人體運動系統
當前,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競爭日趨激烈,人們為了與時俱進,生活、工作節奏加快,情緒緊張,人體生物鐘紊亂,飲食休息不規律,腦力勞動多了,體力勞動少了。
形象地說,就是出門有汽車,上樓有電梯,工作用電腦,聯系有手機,就連休閑爬山也坐纜車,看電視坐沙發,雖然大腦發達了,但肢體尤其是下肢活動量卻越來越少。
從而引起了三高(即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肥胖、骨質疏松、下肢無力、肌肉萎縮、贅肉增多、腰椎、頸椎骨質增生、腰間盤突出、消化功能、性功能衰退、失眠等病癥。
針對這種時代病,我們認為選擇這套拳走低架、上身中正、勁走螺旋、丹田帶動的骨盆運動的傳統陳式太極拳,肯定有好處。正如古人云:“神仙留下健身方,開襠下胯為良”。
(三)堅持立體螺旋運動,改善人體內分泌、微循環系統
這套拳運作方式的一個特點,就是處處走螺旋勁。四肢講求順逆纏絲,手足運動非圓即弧,絕無直來直去。
胸腰講求立體螺旋。這種從根節到梢節處處走螺旋勁的運動有利于人體內分泌和微循環系統的改善。
另外,這種在上身中正的前提下,上下對拉拔長的立體螺旋運動還有重要一條,就是對脊椎疾病的治療和預防。
陳式太極拳要求上身立身中正,可以左右旋轉,但決不允許左歪右晃,前搖后擺。頂頭百會穴要領勁,松胯尾骨下沉,脊柱要端正且有對拉拔長之感。有些人的頸椎、腰椎有毛病,練這套拳后,大都已治愈,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