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學習,我們需要明白當中的“走勁發勁”規律,在這基礎上我們可以明白勁力的相關特點和運動軌跡,由此一來,對于大家太極拳勁力練習將會有很大的幫助,所有請大家仔細閱讀本文。
遵循太極拳當中的規律,我們可以更有效的學習太極拳。
走勁發勁規律
通過螺旋纏絲、折疊運化、節節貫串的方式,將勁運化到技擊部位后,按太極拳“引進落空合即出”的要求,在技擊對抗中這個勁還不能發,還要等到雙方勁接觸,我方接勁、聽勁、引勁跟勁,使對手勁力落空或斷勁時,才能發勁。
1.接勁
接勁簡單地說就是在技擊對抗中將對手的來勁接住。具體地說,對抗中,對手運勁向我方靠近,我方迅速將勁運到手的部位,向對方的手靠近,并貼住、粘住對方的手,使接觸點不松開,確保我方的勁力與對手的勁力接上。
當然,這要求我們好好觀察對方的動向及意圖。
接勁是太極拳技擊對抗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技術技巧,對方的來勁接不住,就談不上后面的化打問題。
是否能接得住來勁取決于接勁的角度、手法及其運行軌跡、來力大小、技術技巧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接勁的角度。對手運勁襲來,不能迎面接勁,否則,我方的勁會與對手勁發生迎面相碰而使接觸部位彈開,我方的手就難以貼住、粘住對方,兩個勁根本無法對接上。
所以,我們需要把握好接勁的角度。
所以在接勁時,我方出手一定要與對方來勁保持一定的角度(夾角),從而大限度減少兩勁對接時的碰撞協和,這樣手就容易貼住、粘住對方。
其次是手法及其運行軌跡。手法及其運行軌跡要圓弧滾肘。手的運行軌跡不能是直線。如果是直線運動,你出去的勁與對方的勁的夾角超不過90º,作為改變對方勁力運行軌跡,破壞對方的進攻可以,但要貼住、粘住對方,還比較困難。
因為這個角度超不過90º,兩個仍然會有碰撞需 使接觸部位彈開,只不過碰撞協和比正面接勁時要小而已。
所以,接勁時手的運行軌跡要走圓弧。夾角好走到90º至135º之間,再與對手的勁力接觸,兩個勁力在運行方向上夾角小于90º,正向碰撞協和沒有了,只有斜向的碰撞協和,這樣就比較容易貼住、粘住對手了。
除運行軌跡外,手法也很重要,因為兩個勁力斜向碰撞垢,相互碰撞的兩個勁力,雖然夾角小于90º,但仍有一定夾角,使兩個勁力分開。
除要求手走圓弧外,還要求運用手肘旋轉手法,即滾肘。接觸時你一滾肘,勁力沿切線方向出去再與對方的勁力接觸,相互碰撞勁力的夾角又會減小,這樣更容易貼住、粘住對方了。
對方的來力大,速度快,接不住怎么辦?接不住就閃避。因為你有多高的技術技巧和功底,只能接住多大、多快的勁力,超過限度是不行的。
2.聽勁
與對手的勁接上后,進入聽勁過程,即感知或試探對手勁力大小和方向。
一般來說,我方的勁與對手的勁接上后,即可感知對方勁力的大小和方向。但如果你的對手是試探動作,你與來勁剛一接上,其大小、方向消失。你應隨既給對方一點勁,試探一下對手。
沒有經過特殊訓練的人,從本能及條件反射的角度講,你一給功,他同時會給你一個頂勁與之抗衡,他這個頂勁一作用在你的手上,你就會感知出勁力的大小和方向。感知或試探對手勁力大小和方向的過程,就是太極拳上講的聽勁。當然能否聽得出來,與自己的功夫深淺有關,功夫不到家是聽不出來的。
3.引勁跟勁
引勁,牽引或誘使來勁向我方縱深前進,將其化掉、落空。具體來說就是,聽出來勁的大小、方向后,保持接觸點不松開,手繼續圓弧滾肘運行,來勁運行軌跡及方向就會發生改變,并從圓弧切線方向上被引化掉或落空。跟勁,來勁退回,要緊跟不放,逼其出現斷勁。
具體來說就是,我方引勁時,對方感到不妙,即將來勁退回,我方仍要保持接觸點不松開,手繼續圓弧滾肘跟進,迫使退勁軌跡及方向改變,將其逼到被動位置即出現斷勁。引勁跟勁中必須做到“粘連黏隨”“不丟不頂”,才能運化出發勁打擊對方的有利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