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太極拳對于我們人體而言有非常多的作用,長期堅持下去,效果大家一定會感受到的。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講一講練習太極拳對已我們“臟腑”的作用,借此文希望能增長大家對太極拳的認識,從而提高大家學習的動力。
“用意不用力”是太極拳經常強調的一個要領,旨在規范我們的動作。
它表明太極拳在掤、捋、擠、按的拳式動作過程中,要注重心理調節和精神修養,要逐漸在習拳的過程中,學會運用渾圓的整勁和消除拙笨的局部之力。
只有這樣研習太極拳,才能體現出其“性命雙修”的拳術風格。
也只有這樣,才能表現出太極拳的博大精深。
中醫學認為,人是一個精神和物質的混合體。
除了肉體鍛煉外,還要注重心態情緒的精神調養,只有這樣內外并重的養生之法,才能使人獲得祛病強身,延年益壽的功效。
中醫學認為,過喜傷心,過怒傷肝,過憂傷脾,過悲傷肺,過恐傷腎。
所以說,學習太極拳可以穩定我們的情感,使我們不易于情緒化。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生活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必然要受到來自各方的刺激。
于是,人的心態就會有波動,當人體的“七情”變化太過時,就會傷害五臟的生理功能,使氣機紊亂,功能失調,終導致疾病的發生。
故此,太極拳在行拳走架的過程中,要不斷調整心境,使之平和,不斷調養心神,使之凝靜。
例如武禹襄在《打手要言》中說“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氣斂入骨,神松體靜,刻刻存心。”
“身雖動,心貴靜,氣須斂,神宜舒。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
通過這樣的鍛煉,習拳者的雜念減少了,心態穩定了,思慮有序了,心神情緒平衡了。
從而加強了人體心理的調節能力,提高了人體心理的控制能力。
因此,習拳者,在應對外界事物的變化刺激時,“七情”的變化就不致于太過。
所以,人體的臟腑,也就免除了精神刺激對其功能的損傷。這樣,就阻斷了不良精神因素對其健康的影響。
通過長期的太極拳鍛煉,不但強健了筋骨,而且還凈化了心靈,促進了臟腑的生理功能。
總之,想要達到佳境界,還需要我們長期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