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在太極拳的流行,現在人們的健身意識逐漸加強,不論男女老少都投身到太極拳的練習中來,這是一件好事,但是我們練習時同樣需要注意一些問題。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講講練太極拳時要注意三點的運用:心、體、神。
學習太極拳是非常好的,但如果方法不對就達不到它的健身效果了。
現在許多習練者都停留在模仿套路動作的層面上,而太極拳的功理、功法和一系列技術要領都上不了身,結果把太極拳打成了“太極操”或“太極舞”,這樣,健身效果必然難如人意。
因此,我們必須正確理解太極拳,全面掌握、踐行太極拳的功理、功法和各種技術要領,真正打出太極拳特有的神韻,使其促進氣血運行,激活生命力的特有功效得到充分發揮,自然就能增進健康,延年益壽。
所以,我們練習時一定要注意相關細節,把握要領。
一、心要靜
中國人講“心”是按照中醫學的概念來理解的。中醫學把精神、意識、思維等心理活動均歸屬于心,所以有“神明之心”一說。心為神之居、血之主、脈之宗,在五行屬火,起著主宰生命活動的作用。
故又有“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的說法。中醫在研究人體致病因素時認為,人之七情六欲皆由心生,當它超過人體正常生理活動范圍時,使人體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則損三寶(精、氣、神),傷先天,而導致疾病的發生。
顯然,在練習太極拳時,“心”的狀態主宰著人的生命的整體狀態。因此練習太極拳首先要求心靜。這個“靜”不但是指安靜、平靜,更有清靜之意。
靜下來,才能讓入投入的去專研一件事情。
這種排除了所有干擾、雜念和不良情緒的清靜無為,能幫助我們擺脫現代社會難以避免的繁雜、喧擾和壓力,回到那種原始的,非常簡單、質樸和純潔的生存狀態中來。
《黃帝內經素問》中的《上古天真論》中就有“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及“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的論述,指出了調攝精神是為了保持恬愉寧靜的生活,減少不良的精神刺激,預防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傷身,從而增進健康,提高人體素質,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二、體要松
練拳須從無極始,體松也須從無極始。太極拳的預備式就是無極樁,求無極而生太極。在做到心靜的同時,也做到體松,這兩者實際上是同一過程。先在靜態中松腰,松胯,收腹含胸,兩肩自然下垂,虛領頂勁等找到體松的感覺;再在開始行拳后在動態中找體松的感覺。
太極拳與外家拳的理念有所不同,它是按照道家“無為而無不為”的理念進行修煉的。它不象外家拳那樣做加法,增強肌肉的力量;而是做減法,把所有的拙力全部放掉,同時在極松極靜的狀態下減少肌肉的阻力,增強大腦指揮全身運動的意念。
體松在靜態中容易做到,但在動態中是很難做到的,正所謂練拳容易放松難。許多人練拳知道向下松沉,氣沉丹田,而忽視了向外松開。
練拳要舒展大方就必須立體地向外松開,也就是用 掤勁支撐八面,起到伸筋拔骨的作用。從中醫養生健身方面講,只有在精神和全身放松的狀態下,臟腑、經絡、氣血才能暢通,才會充分發揮其功能,從而保證身體健康。
體松是習練太極拳的重點,也是難點。要知道松柔是太極拳的本質特征。太極拳技擊之功力、行拳之神韻和健身之效果,其核心奧秘皆出于松柔。而柔是由松而來,可見練體松之重要。
三、神要凝
太極拳是內家拳,以練內功為本。人身三寶精、氣、神是內功的基礎,又是身體健康必不可少的條件。
中醫治病是用望、聞、問、切四診法來診斷病情的,其中望診首先就是“望神”。神,指“精神”、“神氣”,是人體生命活動重要的外在表現,也包含有“神明”、“神志”等思維意識活動。望神,即通過察神之好壞,了解病人精氣的盛衰,分析病情的輕重,推測預后的吉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