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氣功的學習須講究神、意、氣的結合,掌握好這三個要點,對于我們太極拳的學習是非常有幫助的。今天小編就以這三個要點為大家講講,希望借此可以讓大家對于太極拳內功的修煉更進一步。
這三要素看似遙不可及,但通過合理的訓練還是可以實現的。
太極拳內功蘊藏在拳架之中,主導、催促著形體產生與內功變化相關的動靜、開合的運動姿勢。這是太極拳陰(內功)陽(拳架)相生,內外相合之基本規律的體現。
以下披露的神意氣內功理法是楊家先賢在積年累月的修煉和教授拳藝的實踐中取得的寶貴經驗,其間蘊藏著無窮智慧與奧妙玄機。
練習者需要在實踐中不斷領悟和總結,才能掌握其中的奧妙。
神
是自身精神力量的凝聚和積累在行拳和揉手中的體現,由積功日久始得之。惟拳藝進展到中級階段才對拳中之“神”的運走有所感知。早是在盤拳過程中意識到的忽隱忽現,進而神的顯現對行拳、揉手的助益非同尋常,令人興奮而又不可思議。待真正掌握了行拳之規律以后,人的理解力與反應速度會大大提高,處變不驚,應對自然。外在氣定神閑,內在聚精會神,可在瞬間與意念、內氣的行止相契合,支配調動內功的運走于無形。
在行拳與揉手中,“神”所表現出的奧妙與威力超乎想象,生機勃勃、變化莫測。
神的運用不受身體內外所拘,亦不受時間、空間所限,能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地發揮其養生和技擊作用,不受外物干擾,亦無阻礙。
想將其貫徹到實踐當中,需要不斷的反省自己,去理解當中的神韻。
意
太極拳對意的運用發自內心。所謂“心誠于衷(中)而顯于外”之中位于胸部正中、兩乳之間。此處亦是中丹田的所在。
“意在先”“重意不重形”是初學階段由用力做勢向“意領招出”過渡的思想基礎。從一開始學拳就要把學習的重點放在如何用意識引導動作上,一招一式都要以意識引領著形體的運行,從而逐步進入“招中有術”的階段。
初級階段:為“從無意到有意”,必須在松散的基礎上“意氣”才會出現。意與氣是分不開的,氣必須由意領而通出,為意在先,即意在前引領內氣通出。當一“松”“散”,以意領氣通出時為意氣引催姿勢。
中級階段:由于認識到“凡此皆是意不是形”,“意”才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進入意的頻繁出現階段,“為從有到繁”過程。
高級階段:在“意”的頻繁出現中感覺到“意”的用途雖多,但彼此的顯現、運走皆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表現出極強的共性和規律性。在拳論中提醒學練者要注意“有意確無意、無意出走人意’的論述。真意的流露不摻雜人為的貪心與雜念,于意想不到中自然出現。高級階段為“從繁到簡”過程。
氣
太極拳中運用的氣非指口鼻呼吸之氣。惟有修煉到行拳時感覺不到呼吸的運行,才能真正做到內在氣息的均細勻長,此氣來自于先天,是生命之源的“真氣”,也稱“元氣”。
前輩健侯公就太極拳之氣的修煉相應地指出:練拳時要“不呼不吸”。不呼不吸是不以呼吸二氣為念練拳,并非摒息閉氣。這樣在練拳時才不會提著氣,使氣含于胸部產生氣滯。
初級階段學練內氣催姿勢時,內氣的運行往往夾雜著呼吸之氣,是以肌肉的繃張之圓來促內氣,長此練習亦得不到真的內氣。必須要有“松散”之意的引領,意氣相融在體內周流,自己毫無覺察和感觸,而自然運行鼓蕩,故拳論中有“有氣則滯、無氣尚剛”的說法。有氣是指有呼吸之氣的阻礙而使內氣的運行不能自然流暢“則滯”;“無氣”則是指修煉到沒有呼吸之氣的攙雜階段,才能體現到內氣的運行暢通無阻之剛強“尚剛”。
中級功:是內功繼“松散”進入“通” 的階段。松是縱向的而散是橫向的,“松”比較容易做到,而橫向的“散”因受身體條件的限制,有些部位不易做到,致使“松散”不能均衡,“通”也很難實現。例如內氣由兩胯通向兩大腿時即受阻,無論如何也不能通達兩小腿,形成大半截練拳。解決這一問題的奧秘是:胯圈松散,使內氣向四周通出,形成無邊無沿的胯氣圈,使雙腿亦隨之散出范圍與軀干幾乎相同的氣勢。這樣內氣與外氣相互融通,形成內氣促使、外氣引領的一種無形動力,便可在周身上下通行無阻。
高級功:達到“身空、氣通”的境界,身空是全無身體邊緣的感覺,氣在人體任何部位都能直來直往,人體的每個毛孔都能滲入、溢出所需所棄之氣體,自身毫無察覺、更意識不到。氣在體內外廣泛高速地交融,源源不斷地提供生命所需的元氣,使精力旺盛、氣勢充沛、一身舒適、萬法自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