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已經為大家講述了太極拳技擊基本功的相關練法,小編仔細想想覺得好不夠,下面再為大家進行一下相關的補充,請大家繼續耐心閱讀,以此來進一步鞏固大家對太極拳技擊基本功的練習,并使大家在實戰中得到提高。
太極拳注重剛柔并濟,所以有必要進行一定的力量練習。
為了進一步提高絕對功力,使功夫真正達到“滑如冰凌粘如膠,軟如棉花硬似鐵”的境地,就不但要練拳架,用于貫通內氣,協調周身,還要練高強度的功力,練器械來增加耐力和爆發力。這其中簡便又實用的一種練法就是抖大桿子。
抖大桿子方便易行,能發達肌肉,增加渾身彈韌性,發展勁力。尤其抖勁,又有增加功力,同時防止笨拙,提高槍棍功夫,所以有的前輩才“大桿子不離手”。人皆言當年楊祿禪身小力微,然又有“楊老禪推車——平端”之語形容其力大過人。力大力小無可考,但近代楊澄甫、陳發科卻都是體重近三百斤和二百斤,加上技術全面、功力足,發之至驟,人不可當,所向披靡,飲譽武壇,便是例證。
由此可見,力量在太極拳技擊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當今之太極技擊名家妙手,亦大都身體強健,“豆芽菜”式的體格恐難成強手。當然有的拳術大師的身體外觀上很瘦弱,但決不同于先天的弱不堪擊,而是苦功操練已斂力入骨,功力卓著,或是獨到之學已登峰造極,故而能在關鍵時刻異于凡人而轉危為安。身體、功力是技擊的本錢,一定要加強自身絕對功力的鍛煉,縱然是靈巧,也不是在不花費力氣中得來的。
抖桿子一般分為抖大槍和去掉槍頭只劃桿子兩種形式.其方法基本相同。大桿子又名蠟木桿,是由長約3米,粗5厘米的白蠟圓木做成的(因其有彈性和韌性)。
制做時,除了桿身木刺可以消掉,大頭的一尺多長處,可削細點以便手能握住外,其它地方不能修理,否則一修就不耐用了。有“四面勁”的桿子是好桿子,即桿子四面,每面用力按彎,一松手就能還原。
選桿子時,一定要保證桿子的韌性和彈性,不然對練習沒有幫助。
練習抖劃桿子,可以單人練,也可以雙人對滑,每天用攔、拿、扎、繃、批、壓、封、閉、捅、捉等方法抖劃桿子一百下(或分幾次練,下肢成弓、馬步互換式),桿子重量應視功夫而增加,盡量發身體和腰勁進行抖桿子。扎空回手,擰后,勁力深者能將對方的衣裳擰在桿子上,把人拖倒。所以,抖大桿子主要是訓練腰腿和手腕的功力。
抖大槍是太極拳傳統練習中的一種重要練法,也是加強太極拳勁力與耐力的一種重要練習手段。
歷代太極拳家對此練習十分重視,可惜的是一方面有些教師因某些原因不擬傳習,另一方面是有些學習者一見此大器械就怕有用力之嫌而放棄。槍桿是用富有彈性的白蠟圓木,將其木刺用釘錘砸平制成。重20~30斤的鐵槍,每天抖百下,或分幾次練,與抖桿法相同。鐵槍重量可視功夫增加至40斤,但總到以力所能及為準,練到精疲力盡為止。
如果是將基礎訓練后得出的松彈勁加以應用,不過就是將手延長而已,把本身的富于彈性的勁力通過富有彈性的白蠟木桿傳遞到槍頭。這種強化練習反過來會加強自身的身法調節水平和勁力,特別是對于加強發勁威力程度,則更為重要。
雙人劃制是互用攔、拿、扎等方法,由輕而重,由慢到快,柔中寓剛,每次以力盡為度,即長功力,也實習了槍法基本功。
擰太極棒更方便(堅木制粗圓棒,以滿把能全握住為準,棒長與自己的小臂長相等),兩手各執一端如擰人臂,上下、左右、內外,纏繞絞轉,落點時抖發,也可以用手指絞轉,練習指力和靈活。
長期練習擰棒子能更好地諧調全身整勁、爭力、手臂的擰勁、握力,使發勁前后兩膊相系。是輔助訓練握手中的擒拿捌采手法和散手中的亂環手法、十字手法等的極好方法。
在擰棒子的同時,有條件的可以單手或雙手配合擰長把、有重量的石盤或跳高支架等,將其斜放在身前,一手從下向外,纏抓握長柄的頂端(重頭著地),向外擰轉,使圓盤底坐滾轉至右前方,然后換左手擰轉。隨著手腕功夫的加深,可適當練習將重頭上翹,并能盡力堅持一段時間,這對增加把力有一定的好處。
對手腕部的功力和忍耐力的訓練,傳統的練法還有擰卷重物、拉橡皮筋、拋擲沙袋、抖麻辮等方法。
傳統推手是拿跌擲打兼施并用,上邊推手,下邊施腳,雖著重于“沾連粘隨”的“懂勁”,提高拿跌擲打的技巧,也極重視速度快、爆發力強的發勁。使拿跌擲打的技巧憑借強大的發勁威力,顯示其靈活。所以,上述的基本功及輔助功訓練不可忽視,必須認真練習,為以后獲得高深的功夫,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