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小編多次提到要重視腰胯部的力量,并通過腰胯部來帶動身體的四肢來完成相關動作。今天小編就以“如何以腰胯帶動四肢”為話題,和大家做簡單介紹,希望大家可以通過本文有所學習,并在實踐中可以得到應用和提高。
腰胯帶動四肢,看似全部力量都在腰胯,但實際上還是需要身體各部位的配合。
一、先有用腰胯轉換虛實的功夫
如果身上沒有用腰胯轉換虛實的功夫,在行拳走架中以腰胯帶動四肢不是紙上談兵,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何謂用腰胯轉換虛實的功夫?首先能在拳勢動作中用松腰胯體現“實者越實”、“虛者越虛”、“實中有虛”、“虛中有實”的虛實分清功夫和虛實轉換功夫,接著就是通過松腰松胯的用腰胯協調、帶動四肢乃至全身運動的功夫。
所以說,要把松腰松胯的功法練習到位。如楊氏太極拳里面的馬步樁、開立步樁、弓步樁 、虛步樁、根勁樁、松腰下墜坐勢、松腰沉提、松腰出腳、松腰蹲起、散盤松腰胯、開胯、落胯、塌胯、托胯、扣胯、轉胯等功法,是保障“以腰胯帶動四肢”的基礎。恩師林墨根先生說:“不練樁功,懂不了虛實。”確是這樣,樁功練好了,虛實才分得清楚,才好變化。
所以說,我們也要注意下盤重心的穩定。
主要原因就是實腳不夠沉穩,不曉沉提之法,所以搶步不由自己,砸腳也不由自己了。
一句話,是松沉的功夫不行,無奈虛實轉換,力不從心。身手的虛實也一樣,有了松沉才能較好的進行虛實轉換。這樣才能使腰胯帶動四肢行拳,要么倘若沒有松沉,想實而實不夠,想虛而虛不來,怎能使腰胯帶動四肢行拳哦!松腰胯與虛實分清和虛實轉換有直接關系,就不用在此多說了。
我認為,在拳架中體悟以腰胯帶動四肢宜分三步走,因為四肢動作存在上下相隨的協調難度,所以分為以腰胯帶動下肢、以腰胯帶動上肢、以腰胯帶動四肢這樣的三步走,才相對容易身知體悟。
由此可見,這動作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依序進行。
二、先在拳架中體悟以腰胯帶動下肢
楊氏太極拳115式大架中“右摟膝拗步掌”、“左摟膝拗步掌”、“右摟膝拗步掌”的組合拳勢動作,是較經典的前進太極步實例動作。
前進太極步的開胯碾腳、扣胯提腳、垂臀松肩、松腰上腳、開胯坐下、邊沉邊轉、松腰沉胯練法,都應用在“摟膝拗步”的拳勢。以“左摟膝拗步掌”轉換到“右摟膝拗步掌”為實例具體說一下。
1、開胯碾腳,由“左摟膝拗步掌”定勢開始,松開右弓步實腿之胯,一邊沉一邊轉的用腰胯帶動右腳往外碾轉,邊沉邊轉的過程中始終是右胯骨尖、右膝尖、右腳尖上下相應。
2、扣胯提腳,通過扣右胯帶動左腳跟、腳掌提起離地,只有腳尖點地,扣胯時要配合松腰。
3、垂臀松肩,垂右實腿之臀,當然左臀也跟著垂落的;松虛腿之肩,通過垂臀松肩帶動左腳尖提起離地走弧線的收到右腳側旁。
4、松腰上腳,松腰松胯的帶動左虛腳上前一步,腳跟輕輕著地;右實腿膝部只許微少的彎曲,吃勁點在膝蓋后面,這樣膝蓋受力較小。左虛腿的腰椎以下部位往前面斜下方向松出去,同時胸椎、頸椎以上部位往上松。
5、開胯坐下,放松兩腿腹股溝的開胯圓襠坐下成為半馬步,同時松腰塌胯的沉到右腳底,又松開左虛腳踝關節使腳跟、腳掌、腳趾貼地。
6、邊沉邊轉,腰胯接著借助松沉之拳勢往左側轉動成為左弓步的“右摟膝拗步掌”。
7、松腰沉胯,由于剛轉成左弓步時未夠松沉穩固,所以需要進一步松腰沉胯,沉胯動作含有身前左實腿落胯和身后右虛腿塌胯,通過松腰沉胯使“右摟膝拗步掌”身正勢穩了。
三、再在拳架中體悟以腰胯帶動上肢
選擇拳架中相對容易體悟以腰胯帶動上肢的拳勢動作,熟練之后,再體悟相對難練一點的拳勢動作。哪些是相對容易體悟以腰胯帶動上肢的拳勢動作呢?又以楊氏太極拳115式大架為例。比如:“攬雀尾”的捋勢,是通過松腰、扣左胯的帶動兩手由前往后捋過來。
又如:“白鶴亮翅”的兩臂右上左下亮開之勢,左臂下亮開是松腰椎往下松帶動的;右臂上亮開是胸椎往上松帶動的,亦有老練家說右臂上亮開是松腰往上挑帶動的,其實胸椎往上松和松腰往上挑是一個意思。
又如:“雙峰貫耳”的兩手變陰拳經后繞上往前環抱之勢,是通過右弓步的松腰沉胯帶動的,松沉往下多少,兩拳就環狀相合多少,松沉到腳底時,兩拳的環狀相合就停動作了;一句話,是松腰胯的沉勢帶動了兩拳環狀相合擊打對方耳部。再如:“左打虎勢”的置于頭之前上方的左拳和位于左腹股溝前面的右拳,也是通過左弓步松腰、松胯的沉轉勢帶動的。
四、后在拳架中體悟以腰胯帶動四肢
分別在拳架中體悟了以腰胯帶動下肢和以腰胯帶動上肢之后,后在拳架中體悟以腰胯帶動四肢就相對容易上身了。比如:“進步搬攔捶”的右拳變正拳平胸部往前正東方弓步伸出之勢,是通體松腰松胯的邊沉邊轉帶動的。
左半馬步的左手攔勢邊沉邊轉成左弓步,同時帶動右拳松肩墜肘的往前松出去;沉多少,轉多少,右拳就往前松多少,下肢的沉轉動作和上肢的往前松出去動作是受腰胯指揮的,俗稱為被動性練法,手腳不要腰胯指揮的俗稱為主動性練法。
右腿松開由實變虛自然伸直腳底入地,右胯骨微向前挺出恰到好處,左腿由虛變實內收胯根沉下;同時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氣沉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