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功夫博大精深,其所蘊含的戰略思想和文化內涵與“孫子兵法”也有著一定的聯系,今天小編就以“孫子兵法”的角度來看太極推手中的“虛實”,希望大家能夠感興趣,并能在閱讀之余可以學習到新的知識,在實踐中也能有所提高。
自古以來,就有沖突和戰爭,或正義,或邪惡,隨之產生的就是武力和戰略。
戰爭沖突與"太極推手"都是以求勝為目的,以對抗為特點,以攻防為手段,以不斷的運動為外在表現形式的競爭。所以"太極推手"同樣要服從制勝之道的基本法則。
這是《孫子兵法》所揭示出來的用兵之道與太極推手技術深層次的一致性所在,即所謂的拳兵同源,唯理一貫。現通過點擊《孫子兵法》,透視"太極推手",破解"太極秘訣",以演繹兵法拳理的制勝之道。
正所謂“虛則實之,實則虛之”,講的就是一種迷惑敵人的戰術。
《孫子兵法》指出:“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后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遠之,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當然,太極推手也不是一種靠蠻力的武功,主張的也是技巧和戰略,與孫子兵法是不謀而合的。
對敵采用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先處戰地而待敵”,避實就虛,“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攻其不守,守其所不攻”。
“以靜制動”具有頭腦冷靜,利于戰術技巧的發揮;根基穩定,不使敵有可乘之機;觀察對手攻擊動作清楚,以逸待勞等優勢。
推手發人是取勝的必要手段,它的有效條件是打實,即雙手搭在對方身體某一部位按實,才能發放。
以靜制動時,可化實為虛,使其落空,再擊其勁尾。如對方在我前胸猛按,我用腕稍引,使其落空,再加力助之,對方將失重前仆。避實就虛,就是避開正面鋒芒,從側面進攻。因敵變化而變化。
推手時用意不用力,意是設想,以虛實之理,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對方雖實力充足,體壯力大,基礎牢固,中定安舒,混然一體,不畏攻擊,不怕力敵。
但忌誘敵,當我以利誘之,使其棄守為攻,實力分散,露出破綻,我則分而擊之,表面看是誘敵而勝,實際是其自取敗亡。
在推手中,姿勢、動作、用意、運勁,各有虛實。
知虛實而能運用,雖實為虛,雖虛為實,以虛化實,以實化虛,以實擊虛,避實擊虛。指上打下,聲東擊西。
或者先重而后輕,或者先輕而后重。隱現無常,沉浮不定,使敵不知我虛實,而我處處找敵之虛實。他實我則虛之,他虛我則擊之。隨機應變,聽其勁,觀其動,待其機,攻其勢。
正如武禹襄太極拳論所述“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有此虛實”。
通過兵法不難理解前輩留下的“虛實訣”;“虛實實神會中,虛實實虛手行功。練拳不諳虛實理,枉費功夫終無成。
虛守實發掌中竅,中實不發藝難精,虛實自有實虛在,實實虛虛攻不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