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擊是武術的核心,所以太極拳技擊也是太極拳當中的核心,今天小編就以太極拳技擊中的“力量”要素來和大家做介紹。希望大家在學習之后可以有所提高,并且在太極拳練習的實踐中能夠得到應用。
技擊的練習,是需要我們通過不斷的進行基本功練習來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武術振興,中華武術開始走出國門,同時日本的空手道、韓國的跆拳道、泰拳等,這些在中華武林中直接或間接派生出的搏擊術,開始沖擊著古老的中華武術,中華武術能否屹立于世界博擊之林,能否經得起外來搏擊界的挑戰,中國武術界不得不重新認識自己。
七十年代初期,國家體委為了破除武術界的迷信、玄學,邀請了武術界資深人士,其中也有知名的太極拳家,就武術界的現狀、武術的對抗規律進行了科學論證與研究。并在體育院校進行技擊對抗試驗,取得了可喜成績,實踐表明,技擊能力是由多種要素構成的,有其自身的規律可循,決不是用某個指標或數據來衡量的。
由此可見,太極拳技擊的由來是有一段歷史的。
八十年代初,國家體委相繼開展了太極推手對抗試驗,統一了太極界的認識:在瞬息萬變的技擊對抗中,要戰勝對手,掌握制勝的主動權,表現在有形與無形兩個方面:有形的為招法,即外在身體形態,它包括身體姿勢、位置、力量、速度、平衡等;無形的為精神、意識、氣勢、節奏等。
按照不同屬性和層次,可將太極拳技擊概括為:力量、速度、技術、戰術、心里五大要素,它是技擊能力的綜合體現,缺一不可,下面逐一闡釋。
力量
力量在武術運動中是個綜合的概念,是技擊者絕對力、耐力、意志力的綜合體現。
力量的運用,需要我們掌握各種技巧,不能依賴蠻力。
技擊的實施效果是通過力量體現的,一個沒有經過太極拳鍛煉的人,身體的力量是散亂的、有限的,據有關科學研究表明,正常健康的男性在十八歲之前力量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增長的,十八歲以后力量增加變慢,到二十五歲時達到大力量。
其后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減小。通過太極拳鍛煉,可以減小力量的衰減,使人體經常保持充沛的體力。
太極拳鍛煉的另一個重要目的在于調動人體的力量潛能,其一為肌肉的潛能,在螺旋纏繞中使肌肉的素質得到改善,彈性得到增強,收縮力明顯增大;其二為全身肌肉的協調運動,既全身之力在意念的作用下向同一作用點匯集,從而產生巨大的爆發力,在技擊中稱之為整勁,整勁練成后既可產生多于常人幾倍乃至幾十倍的打擊力。
力量在武術中有不同的層次。通過太極拳鍛煉所獲得的勁稱為內勁,同樣是人體的內力,從這一點說,勁與力是一回事。
所以《中國武術大字辭典》對勁的解釋是
(1)強有力
(2)猶作“力”。民間勁、力多通用。
(3)經柔練之力。武術界一般將經過反復柔練,并與武術技法相融合的肌肉力量稱為:“勁”。整勁善于變化,擅集全身之勁于一點,并能與全身技法緊密結合。
“勁”與“氣”的密切結合便成為“功”。這是武術力量表現的高形式,是意氣相隨的力量境界。
勁力的大小決定技擊的勝負。太極拳屬功技拳,陰陽兼備,剛柔互用,試想激烈的技擊中拳腳相加、電閃雷鳴,容得你不用力而取勝嗎?一味柔弱就意味著被動、挨打。拳經云:“柔里有剛攻不破,剛中無柔不為堅”,“用剛不可無柔,無柔環繞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催迫不捷”。(陳長興《太極拳十大要論》)太極拳技擊中所表現的剛勁是將全身之勁聚于一點霎那間如迅雷爆發出來的力量,是無堅不摧的力量,只要具備了這種疾用驟發、迅猛剛實的力量才會掌握技擊格斗的主動權,給對方以重創,穩操勝券。
那么太極拳論提出的“用意不用力”又該作何解釋呢?筆者認為:太極拳的“用意不用力”之說恰恰是為了長力,它是太極拳獲取內力的法門。太極拳在行功中,通過放松人靜,以意灌注于招招式之中,使周身氣血通暢,逐漸產生一種雄渾的內勁,這是太極拳內在的力量。陳發科前輩曾指出:“力與巧是應當結合的,但力是基礎,巧是拳法。”洪均生先生也曾說過:“應當承認,力是第一個應當具備的條件。”這兩位大家精辟的語言道出了太極拳技擊的基本要素-----無力不成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