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太極拳,需要掌握很多技巧和方法,今天小編就以江湖上流傳已久的“三搖三擺”來和大家做介紹,希望通過閱讀本文,可以增加大家對太極拳的認識,并能在太極拳實踐中得到運用和提高。
學習太極拳注重的是實踐和研究,需要通過平日的觀察和總結來增加自己的閱歷。
大名在外的三搖三擺因為沒有完整出而充滿神秘感,又因為田博士的學生經常拿推手、散手的冠軍而令人推崇。
小編通過深入觀察,已基本搞清楚田博士的訓練方法。他是要求先作平面、立面、側面引化,上下、前后、左右發勁,統稱“三搖三擺”。學生訓練的也就是這幾個方面的太極勁。其理論就是太極拳論。
練習時需掌握剛柔并濟的技巧,注意整體力量的發揮。
從搏擊的要求來講,這幾個方向的太極勁練出來了,也就夠了。
傳統的練法是先套路后推手再散手,少數人可以推手,極少人可以散手。原因就是沒有實戰這一關。而田的練法是要打活動目標的,也就是比較接近擂臺打法的。傳統的練法多是拆一下招,沒有身體接觸,因而不容易體會到打擊的感受。
我們講傳統主要是近幾十多年。再往前,太極并沒有完整的套路。只有單式。以前的人練太極也是只練單式,大概跟田博士現在的練法差不多,一式掌握并會熟練運用了,再學下一式。所以以前的人比較重視實戰要求。但太極拳流傳開后,為方便練習,整理出了套路。
套路的出現,是一種靜步,使得大家的學習可以更加系統化和規范化。
以套路練習可以求松柔,以松柔求知己的功夫。然后再接觸推手,求知彼的功夫。推手熟練后可以進行散手訓練。
我看了田博士的高徒徐亞奎的“三擺”,確實是太極味十足,發勁干脆。但56式套路打得太一般,發勁引化都非常生硬。可以說沒有入門。主要原因我想也是換了個環境,沒有適應。我曾分析過,張海濤是推手高手,到了武林風這樣的散打擂臺,也是因為沒有適應這樣激烈對抗的環境。
傳統的太極高手講究一招制敵,相持久了未必會有優勢。通過散打擂臺,大家帶了拳套,打擊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因此我們分析王戰軍與王璐璐,在推手上前者勝,在武林大會上前者勝,在武林風散打擂臺上后者勝。主要是規則方面的適應與不適應的問題,特別是拳套制約太極基本技術的發揮。
以前形意高手郭云深半步崩拳打天下,主要就是勢大力沉勁猛,一擊必飛,但讓他在武林風擂臺上,可能五擊對手都不能飛,反而會把他打下擂臺。并不是說武林風上的散打運動員本領高一些,而是拳套和規則制約了郭的發揮。
同樣地,請楊露蟬上武林風,我看他未必是王洪祥的對手。
現在的寶力高、柳海龍又是真正的搏擊高手嗎?也不是,他們在楊露蟬、孫錄堂、陳發科那里肯定走不了一招。可能有網友說他們沒有比過不可以下結論。那就請寶、柳去武當、少林去切搓一下。
前幾年,陳式太極高手馬國相去少林、武當交流,已找不到一個可以平等交流的對手了。所以傳統武術已經走向了沒落。其主要原因就是現在的散打搏擊方式,既促進了武術實戰,又限制了武術實戰。
對“三搖三擺”快速訓練太極勁的方法,我們既要充分肯定它的積極作用,又要看到它的負面影響。那就是傳統太極正逐步丟失。如果大家認為“三搖三擺”就是太極,田金龍太極散打就是太極,肯定大錯特錯了。
現在真正的太極還是陳、楊、孫、吳、武、趙堡,特別是陳式太極保留了較強的實戰性。但訓練方法也應該改進,比如借鑒田金龍的“三搖三擺”,注重散手訓練和實戰打擊訓練。其實六大流派都有秘傳功夫,比如樁功和單式練習等,與“三搖三擺”的練法差不多。
田金龍的態度是很謙虛的,但一些學生就有點狂了。看不起其他門派的。
我覺得傳統武術包括太極的實戰,希望在《武林大會》。盡管現在的武林大會有“三分演七分打”的嫌疑,但終究會讓傳統武術重新拾起對抗的精神。其實武林大會也有難處。真正實力相近的選手,是不容易打出傳統功夫味道的。遠可以看吳陳比武,中可以看魏樹人、林墨根等人的推手交流,近可以看陳小旺與廖白的推手切搓,內行可以看出門道,外行就看不出所以然,沒有多少觀賞性。就是兩個實力相差較大的比試,也會一招制敵,看不出來是怎么回事。通過《武林大會》這樣的方式,既給軀干部分適當保護,又不影響手的靈活性,做到無拳套、無級別、無“防護”,可以大限度地施展傳統功夫技術,能夠促進傳統功夫提升,終促進中國武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