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一門博大精深的武學,要想掌握其中的奧妙,絕非一朝一夕,今天小編就以“緊湊”和“開展”為話題為大家解釋其中的關系,希望大家能有所學習,并在日后練習中能夠更好的用到。
太極拳既是一門武功,也是一門哲學,當中蘊含的許多道理,是需要我們咋學習中慢慢體會的。
“開展”和“緊湊”出自太極拳經中“開展緊湊乃縝密”一句,拳論中還有“先求開展,后求緊湊,乃可臻于縝密矣”的提法。在太極拳理論和實踐中,“開展”與“緊湊”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而一般人對于這其中所包含的意義,往往容易望文生義、忽略而過。有些人甚至曲解拳理,誤導后學。現結合本人練習太極拳的體會,進行初步的解析和討論。
先有開展,后有緊湊,以達到縝密。開展與緊湊的第一層含義是“先有開展,后有緊湊,以達到縝密”,是指在拳架和推手練習時,由開展到緊湊、再到縝密的一個逐步過渡、逐漸提高的鍛煉過程。
簡而言之,我們需要把握開張和緊湊的先后順序,不能將其顛倒。
拳架的練習“先有開展,后有緊湊” 準確地說,“開展”與“緊湊”并不是指拳架的大小。以拳架的練習而言,實際上是指全身關節旋轉運動的幅度。
“先有開展”是指在初級階段采取大開大合的練習方法,身法盡量放大,四大節八小節的旋轉幅度放大,以求將拳架練得完整、細致、渾圓,這是太極拳的“大圈”練習階段。
這一階段的練習內容主要偏重于形體的鍛煉,通過對拔拉伸、抻筋拔骨,盡早達到放松身體的要求,提高全身筋骨和關節的運轉能力和靈活性,以鍛煉出太極拳所需的身體彈性。
由此可見,太極拳雖然動作柔軟緩和,但也需講究身體的鍛煉。
“后有緊湊”則是指經過一定時間的練習、動作能夠正確體現“完整、細致、渾圓”的鍛煉要領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到能以較小的身法和較小的關節旋轉幅度來練習拳架。這是太極拳的“小圈”練習階段。
這一提高階段還要逐步增加身體內部運轉的練習內容,以求達到“內外相合”的要求。通過在“大圈中求小圈”的鍛煉,逐步做到周身一家、內外一氣,“乃可臻于縝密矣”,達到“縝密”的境界。
拳論上說,“筋骨要松”,只有以大開大合的方式鍛煉身體的筋骨和關節,才能為“節節貫串”打好基礎。作為一門運用身體進行搏斗的技術,太極拳的練習者如果不能先在筋骨的層次自如地運用身體技能,就更談不上進一步發揮太極拳超乎拳腳之上的妙用。
習者只有經過大開大合的鍛煉階段,做到丹田與胯襠帶動全身、身隨步動,做到外開內緊、外方內圓、上下左右前后周身照應,才算掌握基本要領,才有可能從“大圈”逐步過渡到“小圈”。
年紀較大的人學習太極拳難以在功夫上見效,與筋骨缺乏大開大合的鍛煉、“大圈”練習的基礎不扎實有密切關系。
太極拳“先有開展,后有緊湊”的鍛煉過程,就好比練書法,正確的順序是先練大字、后練小字,通過大字練習來掌握筆法中“起、承、轉、折”等細節功夫,到練寫小字的時候才能意到筆到,小中見大,具有開展的氣魄。
這樣的學習順序才比較容易見效,基礎才比較扎實。
推手的運用“先有開展,后有緊湊” 就推手的應用而言,“先求開展,后求緊湊”是由“大圈”運化向“小圈”運化的提高過程,是外形和關節的大幅度運化逐步向小幅度運化的轉變過程。
初學者在推手時多數是以身體的梢節運化對手,運化的幅度較大,即使想收小運化幅度也難以做到。這就是推手中的“開展”階段、“大圈”階段。只有做到“內外相合、周身完整”時,才有可能以腰、胯、膀等身體的根節運化對手,從而實現小幅度的運化,這就是推手中的“緊湊”階段、“小圈”階段。
從“小圈”的功夫階段向前發展,太極拳的運用是要做到“以點運化”,達到輕靈、虛無的“縝密”境界。
“開展”是功夫進程的基礎和初級成就,“緊湊”則是功夫進程的提高和高級階段,兩者都是太極拳“縝密”的更高境界的基礎。
兩者的關系不能躐等,更不能前后倒置。 鄭伯英先生學拳時得到了和慶喜前輩的精心傳授,學藝才三年時間就獲得了1931年河南省舉辦的國術擂臺賽的冠軍。后來鄭老師在西安授拳,門下弟子中高手眾多,被人稱為“大架鄭老師”,所傳授的拳法都是從大開大合的大架入手。
先輩們傳授趙堡太極拳之所以能夠使學習者在短時間內功夫上身、成效顯著,就是準確掌握和嚴格遵循了“開展緊湊乃縝密”的理論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