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太極拳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現在太極拳所涉及的領域也是非常廣泛,如在警務防衛和健身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見太極拳是多么的普及。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就具體說說這些作用體現在哪些方面。
一、太極拳在警務工作中的應用
太極拳以柔克剛,借力用力,是一門以防守為主的武功。對于我們的民警而言,當他們處理事務中如遇到不法分子的襲擊,就有必要采取相應的制服措施,這時太極拳的價值便體現了出來。
多年來我國培養了一大批民警練太極拳,部分學員掌握了太極推手的功夫,在遭遇襲擊時,采用了太極方式屢屢化險為夷,他們深有體會地講:“遇到襲擊時,太極還真管用。”但是,社會上常有人講,太極拳“慢騰騰,軟綿綿”用于健身還可以,用于搏擊恐怕不行吧?殊不知,太極拳外柔內剛,能快、能慢,可極柔軟,也可極堅剛,一旦發力,可迅雷不及掩耳,勢不可擋。
太極拳以放松自然的動作融入到對抗糾纏中,使對方失去平衡,達到無法向我攻擊的目的。太極推手以控制為本。
太極拳在警務工作中的應用正體現了“以人為本”,這與太極拳的哲學思想不謀而合。
1、太極拳以柔克剛的效應
太極推手利用沾、粘、連、隨的方法,也就是在對方推搡我時,我用手臂與他接觸,再沿著他的臂力纏轉,將勁力浸透到接觸部位謂之“沾”,在相對移動中產生的摩擦力起到“粘”的作用,形成二人相“連”,我“隨”之而動。這就叫沾、粘、連、隨。彼進我退,隨屈而伸。這樣,對方欲走,脫不開;想打,使不上勁,如同打在軟棉花套上。
但是在雙方的接觸部位無間隙時,即為沒有空間移動距離,無法產生加速度,同步位移相當于沒有做有用功。這就是打人者無能為力的原因。可見,只有當作用力與受力部位出現距離時,進行打擊才有效果。顯而易見,在膠著狀態下用力,只能起到推動作用,這種現象客觀上雙方進入了推手狀態。在處理糾紛遇到動手情況,應用推手方式消耗了對方體力,時間一長,就沒有了力氣,脾氣就會減小了,從而降低了對方偏激的情緒,使矛盾緩解。這樣,我以逸代勞,可從容不迫掌握局面。遇到人多混亂情況,還能騰出手來,審時度勢、應對和預防周圍其它情況發生。此時,配合政策攻心為主,瓦解肇事者違法行為。
現在,用以柔克剛的技巧舉一例:遇到摔跤的“背口袋”,對方利用杠桿原理,雙手抓住我的手腕和小臂,如果我用力向外掙,身臂就會緊張,形成剛體,我的胳膊就會成為杠桿,對方以肩膀為支點,就可以將我背出。如果,在他扛摔之際,我以太極的方式,松旋身臂并且另一手掌在他背后推撐,即可化解。
以柔克剛,也是一種心理戰術,對于那些脾氣暴躁的不法分子而言,用的是恰到好處。
2、太極拳以慢制快、后發制人的特點
太極運行路線迂回婉轉,看似慢于直線運動。但是,只要太極能在轉圈運行中化開對方直擊,仍可繼續轉回,即可反擊。而直線出擊在慣性的作用下,一旦打空,不能立刻剎住,想 回撤必然出現停頓,反而挨打。這樣太極起到以慢制快的作用。
在解決矛盾激化的情況時,對方突然向我攻擊,當對方勁已發出,形成定式,我以此為靶,瞬間迎擊,用太極內功爆發出整勁,一招制敵。這種方式行話叫“打悶勁”。達到后發制人的作用。這時,再以法律為武器對其進行教育才有說服力。實戰證明,在對抗中,給予對方重創,使他失去攻擊能力為好的防御,而卸重若輕,不動聲色地將對方制服更具有威懾力。若能“不戰而屈人之兵”才為“善之善者也”。
3、太極以小力化大力的原理
聽、化、拿、發是太極推手的基本功。這里的“聽”指的是在與對方接觸中感覺他力的變化情況,先“化”解對方打來之力,再將他控制住為“拿”,把他逼成背勢,將其放出為“發”。民警在解決治安糾紛時,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情緒失控的鬧事者突然伸手抓住民警的胳膊,在他剛接觸我的時候只要轉動一下手臂即可解脫;如果對方用力擰,則順勢轉身以增加旋轉角度,當超過對方旋擰極限時,自然失去對我的限制。在化解后,我可隨即順手反拿住對方手腕,并且繼續含著勁不放,使他無法擺脫,起到了“軟約束”的作用。
太極拳在腰的帶動下,全身各部螺旋依序運行,其力點的運行軌跡在運動力學上稱為“牽連運動”,屬于空間力系。將其著力點在X、Y、Z三個軸形成的坐標上投影,進行分析,可以明確顯示出螺旋力時刻產生不同方向變化。因此,僅單方向的力不能控制住這種力,如果,以全力固住此力點,用力者全身必然呆僵而被擊。可見,太極拳易守能攻,更何況太極“柔腰百折如無骨,一動處處都是手”使應對者防不勝防。
具備了以上太極推手技術后,還要掌握脫手對抗的能力才能實戰,這就是太極散手。仍然采取后發制人的方式,“彼不動、我不動、我意在先;彼一動、我先動、我勁在先”。“大寫意”是太極散手的大手筆,應對突襲疏而不漏,在對方出手打來時,太極功夫就會做出下意識的反應,接住來手,我用力與他大小相等,方向一致,速度相同,掐量不差一絲一毫。勁力與他橫豎相克,以無招勝有招,與彼不即不離,如影隨形。對抗過程中會出現脫手,要做到“勁斷意不斷,勁斷意相連”。在雙方周旋中,進攻者連續用力,必然氣喘吁吁,重心上浮而失穩。而太極勁不用拙力,呼吸與動作協調一致,雙方比較,勁長者必然可擊敗勁短者,有章法的勝過亂打的。
由于太極拳不主動進攻,就不會出現矢向力和棱角,相當于不授人以柄,使對方無懈可擊。太極拳處處圓活,左右逢源,因此,太極拳常常被形容為推來讓去,消極不作為。其實,實戰中太極拳在與對方應對中隨時調整身形、達到中正安舒,時刻摸向對方不得勁處,只要對方一給勁或身體稍出現呆滯處就可借力,以此為契機,將內勁滲透到可導致對方身體失重點上,迫使對方逐漸失穩欲倒。此時發人,一蹴而就僅在抖轉之間。太極是武術的上乘功夫,太極高手具有大家風范,思機敏而行憨厚,不到萬不得已絕不出手,一旦還擊勢如破竹。
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華山論劍”切磋武藝,不光動口必須動手,沒有正確的理論就沒有正確的實踐,而正確的理論又源于實踐,只有沿著實踐、認識、再實踐的過程才能不斷提高技藝。訓練與實戰是必修課。在此,僅以親身經歷,闡述太極拳的功用。
三、通過習練太極拳提高民警健康水平
據《法制日報》登載“公安干警因高強度、高負荷、高危險,平均壽命42歲。”太極拳是內家拳,講究內外兼修,以意行氣,以氣運身,它將我國古老的吐吶導引術融入到拳路中。從全身放松入手,由松至柔,積柔成剛,剛柔相濟。《黃帝內經》闡明“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練功貴乎于靜,在沒有思慮中,身體內氣才能進行本能正常運行。情志穩定,很多疾病就不會產生。這說明心理健康直接影響生理健康。在打太極拳時,全身心都集中在練拳中,隨著細、深、勻、長的呼吸,達到心平氣和,緩解了緊張的情緒。調息催動內氣運行,通過經絡調理五臟六腑的營運機制,促進新陳代謝,加強機體的功效,增強身體免疫力,起到了防病于未然,益壽延年的效果。練太極拳確實對一些疾病有療效,但不是萬能藥,還需要科學的營養,合理的休息,必要的醫療保健。
四、太極拳的思想內涵
太極拳體現了對立統一的哲學思想,它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通過練太極拳修身養性,調整心態,提高思想素質,“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志”。太極拳“飄逸似行云流水,遒勁寓婀娜多姿”,心曠神怡,煩惱隨之消去,心情隨之舒展,意識得到升華,練去爭強斗勝之心,練就一身浩然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