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推手是太極拳中的常用招式,要想將其練好,必先要對“內勁”能夠熟練掌控。內勁充足,則出招自然游刃有余,勢如破竹。下面小編就講講如何通過內勁的掌控來提高太極推手的修煉。
明確太極拳的精髓所在,并加以練習和領悟才能成功。內勁的修煉,屬于上層武功,更需要大家去慢慢體會。
推手中,虛實開合,螺旋纏繞,引化打結合,輕柔重剛齊發,處處控制對方重心,發力與靈活的步法協調配合,抓住時機近身,在運動之中掌握自身平衡適時整勁發出。
內勁又是靈活善變的,上下相合、剛柔虛實必須兼備。在推手與實戰技擊中才有望發揮出積極有效的作用。
曾經有不少初學者抱怨為什么練了這么久,在使用太極推手招時還是感覺使不上力,這就在于他們內勁的修煉還不到火候,所謂的那么久也只是他們認為的。
太極拳隸屬于內家拳,欲發內勁則需先練內功,而練內功的主要方法是練氣。脈絡為人體內真氣運行的軌道,練氣不懂脈絡的走向,盲目行之,有害無益?;蛟S所學專業是醫學的緣故,我在給學生上課時也不時利用所學、從西醫和中醫學方面指導學生行功走架、調節氣息。
一、人體經絡走向與氣血運行的關系
人身的經絡系統是由經脈、絡脈及其連屬部分構成的。其中根本的則是任脈與督脈,太極拳大師陳小旺先生授課時也注重強調了任、督兩脈在練功時的重要性。任脈“起于胞中,下出會陰,前行于腹胸正中線,經過咽喉,到達下唇內,環繞口唇,上齒齦交穴于督脈后分而上行至兩目下方”。功能即總領一身之氣,為“陰脈之海”,并由支脈自胞中向后貫嵴,與督脈相通。督脈“起于胞中下出會陰,后行于背部正中線,上行頭項正中,經頭頂下行于額、鼻,止于上唇系帶處的齦交穴,與任脈相會,并有支脈絡腎貫心,還有支脈與足太陽經交會于目內齜,上行頭頂,左右交叉入絡腦”。
腹部正中之臍下五厘米為氣海,各個時期的武術家,養生家們稱其為“丹田”,《黃庭經》的黃庭二字即指此處,認為此處為“積精累氣”之所在。前人講“抓住丹田練內功,哼哈二氣妙無窮”。太極拳的創始人陳王廷先輩當時造拳時也參照《黃庭經》,抓住了這個練功的關鍵部位,提出了“氣沉丹田和丹田內轉相結合”作為太極拳的內功功法。從而使太極拳成為一套內功,外功兼練的拳種。丹田歸經于任脈,是人體經絡場的重要場源,氣聚于氣海后就會沿經絡運行,丹田氣足,人的精、氣、神易外顯。武術家們常提到諸如“氣沉丹田、意守丹田”等等,從中醫學理論角度講具有一定的科學意義。
二、身法整合與內勁形成
身法的運用和內勁的練習也息息相關,需要我們即使在行走睡臥之時,也能慢慢調節自己的內息。
了解了人體經絡、氣血的走行及分布后,也只是練內勁的一個先決條件,特別是在習練陳式太極拳時要牢牢掌握其要領,諸如“立身中正、沉肩墜肘、松胯圓襠、含胸塌腰、順逆纏絲、胸腰折疊、松活彈抖、虛實幵合、剛柔相濟、節節貫串”等等,貫穿于日常練功之中,洗心滌慮,周身放松,引真氣下行,意注丹田。
“勁”與“力”在漢語解釋中并沒有嚴格的區別,大成拳創始人王薌齋老前輩曾提到:“如果單純從力的角度來講,力是由站樁而得,由試力而知,由發力而用,由推手而懂,由實作而知變化,由試聲而固元氣,力量才能篤實。”概括來說太極拳的這種“內勁”是全身高度協調的運動,包括精神、意念、呼吸,在瞬間爆發出來的能量,是人體精、氣、神相凝聚的一種完整的力。陳鑫老前輩認為“太極拳內勁的實質和運行是以意行氣,運于骨縫之內,再由骨縫內運于肌膚,貫注于四梢,復歸于丹田,纏繞往來,輕靈圓轉,逐漸產生的一種綿軟而又沉重,外似棉花,內如鋼條的一種內勁”。其實人體的內勁是很復雜的,它是多種力源交織在一起所形成的。力是勁的基礎,其來源于人體的中部,即丹田和腰肌。初的力則由丹田發出,丹田發出的力在體內和肢體運行整合的過程中需經過肢體若干條經絡和多個關節。因此,太極的內勁與勁道取決于經絡的暢通和關節的松。另外,掌握必要的醫學知識及太極拳相關理論并在大腦的支配下肢體高度協調地完成每個動作十分重要,切不可流于拳架之表面形式。在日常練功和推手時把規矩的外形與正確的走勁統一起來,將對于內勁的形成與發放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柔中有剛為彈勁,剛中有柔則為韌勁。所謂“柔里有剛攻不破,剛中無柔不為堅”,辯證地說明了彈勁和韌勁的特性及相對立的統一性。內勁具有“神以知來,智里藏往”的特點。隱于內而不顯于外,隨人之動而不斷改變方向,不丟不頂,內動不令人知,內勁足,彈性的韌性就足,這是太極拳套路和推手相結合所產生的一和獨特的勁。
推手時如果單憑觸覺靈敏,而缺乏一種渾厚輕靈的“極柔軟,然后能極堅剛”及“運勁如百煉鋼,無堅不摧”的內勁,即使已做到一身備五弓,掌握了呼吸與蓄發的運用,仍然不可能將對方“引之即來,不得不來,放之而去,不得不去”的效用。陳鑫前輩有語云:“但引而不擊,有順勢牽之使進,以抖它人之勁,抖勁足則其勁自散,全身無力,使對手欲進不得勢,欲退則不敢,此引進之妙境也。”這種抖勁就來源于充沛的“內勁”,也說明了太極拳纏繞運轉時需要內勁,是和推手實踐有密切關系的。
三、內勁在運動中的發放
太極拳有陰柔輕靈的一面,謂之和風細雨;亦有陽剛沉著的一面,謂之雷霆萬鈞。在推手進退中兩者兼備互用,凡偏剛無柔的需防跌失,偏柔無剛的則難臨強敵。一舉動,輕柔重剛齊發,處處控制對方重心,使對手失去平衡。處處能越過對方防守點而輕靈逼近,使對方不知我手從何處來,達到“出手不見手,手到不能走”的境界。此時的內勁即包含有柔化剛發的螺旋纏繞的勁別。纏絲勁如果沒有充足的內勁做保障,出手就沒有威力,化也化不好,發也發不好,難以破壞對方的平衡。想化動對方的來勁,又容易被壓扁而身法被破壞,受制于人,談何取勝!陳鑫前輩語:“氣不由中心丹田而發,則氣無所本而失于狂妄,必至失敗。此內勁之不可不研練也。果能研練至此,則神乎其技矣。”
推手中,虛實開合,螺旋纏繞,引、化、打結合,在散手對抗中,則可用踢、打、摔、拿等技法,這對運動員自身的整體綜合實力有了更高的要求。無論是推手還是散手競技,運用靈活的身法,控制對方重手腳齊到輕靈逼近對方防守點,抓住時機近身,發力與靈活的步法協調配合,在運動之中掌握自身平衡適時整勁發出,往往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平時推手練習時以纏絲勁的沾連粘隨為靈魂,又要以剛柔兼備的“內勁”為統帥。同時,內勁又是靈活善變的,太極兩儀的上下相合、剛柔虛實必須兼備。加上不斷練習,功夫才可能上身,且漸臻精妙,在推手與實戰技擊中才有望發揮出積極有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