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練習太極拳的時候,許多練習者急于求成,往往會讓自己陷入誤區,這當中年輕人居多,需知太極拳是一門看似簡單而實際又不簡單的武功,下面由小編為大家介紹幾個太極拳練習常見的誤區。
一、套路出真功
許多人都誤以為功夫就只是一種套路,沒有實質性的內涵,其實是他們錯了。
目前,不同拳架的套路千差萬別,甚至有些互相矛盾,同樣一個攬雀尾,不同的流派皆有不同的練法,甚至同一個師父在不同時期所傳的拳法也會不一樣。經常會有一些文字和描述某某太極“宗師”的青年架、老年架或者秘傳架動作如何,似乎練熟這樣的一套架子就足以徹悟太極拳的深義。其實,習練者對每個拳架的具體內涵不甚了了,在這種前提下,還不斷地推陳出新,創造出新的套路來,這種所謂的新派太極往往只是在動作上的革新,而無實質性的創新意義。
許多太極拳愛好者,對于套路絕對化是津津樂道,還借用前人的事跡來論證——有“太極一人”之稱的陳發科老先生每日就練拳三十遍,卻不知道他在三十遍之外還曾練過什么內容,更別提其他訓練內容的比重以及重要性了。
所以說,這不僅僅是一種套路,需要我們通過長時間的練習去揣摩其中的奧妙。
訓練應包括以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自我訓練
自我訓練中不僅包括練習盤架和套路,還包含各種層次的發力、步法、身法、眼法、反應和功力等方面的綜合素質訓練。
第二部分是從自我訓練到實戰的過渡訓練
就傳統太極拳的推手、打手的練法而言,絕不是當今流行的那種溫柔的訓練模式,而是有著非常強的針對性與實際操作模式,且是為實際運用而設定的。
第三部分就是實戰訓練
套路練習中的對敵招式是假想式的,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實戰中的對手可不會站著不動,讓你隨便打。實戰訓練是在雙方接觸中的針對性訓練,是對本能反應、搶點奪位,以及技擊的角度、距離、時間差、力度、承接能力和打擊能力的綜合訓練。
太極拳的每一個招式都有它的用意所在,運用的好,才能體現出它的內涵。
二、把拳當操練
有些人習練太極拳不是以技擊實戰、強身健體或者修身養性為根本目的,而只是刻意地去追求套路的高難、新穎、美觀、舒展、大方,競技中能得高分,使其具有一種“藝術性”。
這種現象在太極拳表演中尤為嚴重,評委評分、選手是否能拿冠軍,只看其動作是否好看,真正打出來的拳架與太極拳譜往往貌合神離,形神相悖,枉顧其是否符合太極拳的本義。殊不知,這些所謂的對套路的“發展”、“美化”,恰恰違背了傳統太極拳拳法的合理性,破壞了它一招一式原有的功能。太極拳套路訓練中的每個動作都應該完全符合人體基本的間架結構的正確運動,如果破壞了這個基本結構,就違背了太極拳使身心陰陽平衡的功能。正如佛經上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佛家講究種下什么樣的因緣,即得什么樣的果報,練習太極拳一旦偏離了太極拳法的根本主線,必然無法體現出太極拳的內涵和真諦,也無法得到習練太極拳理應產生的效果。
還有些人為了增加表演效果,盡力地顯示太極拳中的發力,任意地增加彈抖。的確,有時候彈抖得越多越厲害,觀眾的掌聲就越多越響亮,但這種刻意為之,錯誤地理解了彈抖的力量,夸大了彈抖在太極拳中實際所占的比例。事實上,彈抖在技擊實戰中的用處并不是很大。在迅猛的實戰當中也沒有這樣抖來抖去的時間。實戰中,你的對手往往每秒鐘能打六到七拳,你一拳還沒抖完,就不知道被對手打到哪里去了。所以,這種抖彈只適用于自我陶醉式地表演。“抖”,實際上是一瞬間把力抖彈到對方的體內,而不是自我欣賞式的顫抖。松、活、抖、彈,一秒鐘幾拳都出去了,根本沒有讓你進行所謂“運勁”的時間。
三、推手技擊擒拿化
太極推手講究“踢拿摔打,分筋錯骨,拿脈點穴”,“拿”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徒手搏擊中,擒拿的效果并不是很大,只有在近身接觸之時才能有所發揮。
張三豐的《太極拳經》中說,“任彼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太極拳不同于其他拳法流派的特點便是以柔克剛,以弱勝強,以靜制動。然而,許多太極拳拳師為了展示太極拳以柔克剛的效果,過高地看待擒拿在太極拳拳法中的地位,過頻地用擒拿來進行演示和教授。
擒拿教起來較為簡單,也比較安全,可以讓學生增加興趣,可是一旦以偏概全,用擒拿來代替太極拳的其他拳法動作,那就是舍本逐末了。要知道,擒拿不等于技擊,擒拿只是技擊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正如前輩們常說的“巧拿不如笨打”。更何況高手互相搏擊時,想碰到對方都難。
有人認為:“先拿后打,打中有拿,拿中有打。”雖然不能說這種理論絕對錯誤,但在實際運用當中,“拿中有打”是很難發揮出來的。
有很多太極拳愛好者把太極椎手,作是一種擒拿術,認為推手就是技擊的一種表現形式,擒拿又是推手的一種表現形式,這種思路對于太極拳的習練是非常不利的。
四、推手程序化
太極拳推手的訓練體系是一種高密度、高強度、多變化的綜合訓練體系。只有這樣訓練,才能充分地體現太極推手的性質和特點。模式化的訓練,往往只是入門時期采用的一種練習方法,習練者切勿把它當做是太極推手訓練的全部內容。
不要把太極推手等同于技擊,或干脆認為推手就是放慢了的技擊。其實,推手只是通往技擊道路的一個階段。目前,很多人演示太極拳的對抗時,為了方便,往往采用推手的方式,利用推手和擒拿來表現。試想,如果對方不是處在推手的狀態下,而是與演示者進行實戰,敢問這些展示出來的技術還能得心應手地使用嗎?
推手是建立在不脫點接觸的基礎之上,搏擊卻沒有這種約束。傳統的太極推手在不脫點的前提下,可以使用各種技擊方式,這就是老輩人說的“亂環”,推中可以帶打。這種技擊形式的推手是通往太極拳實戰的必經之路,始終貫穿著技擊實戰所需要的各種素養的培植,包括脫點和不脫點的訓練。根據訓練的指導思想,就能辨別所進行的推手訓練是否服務于技擊實戰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