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太極拳,走步是基本的,動作的跨度準確與否關系到身體的平衡,身體平衡才能使出正確的招式,并能在關鍵時候發力。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太極拳中如何練好“走步”。
無論練習哪種武功,走步都是非常重要的,步法穩健是習武之人區別于一般人的基本特征,在太極拳走步訓練中應注意一下幾點。
一、重心虛實要分清
太極拳的每個套路,除起式和收式時兩腳短暫平行站立外,其余動作無時無刻不在虛實轉換中行進。打拳時,人體重心始終偏于一只腳,否則就會犯“雙重”錯誤。如陳式太極拳的重心偏移還可以四六開、三七開、二八開。根據來力和發力的變化,及時調整兩腳虛實及其輕沉比重,以保持自身的穩定。
同時,還要注意上肢發力時與腳下虛實的關系。例如陳式太極拳右拳向右前偏下發勁,重心絕不能偏右,一定要左移;左拳向左前偏下發勁,重心絕不能在左。太極拳走步能分清虛實,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相交相濟,張弛有度,才能靈活轉化,耐久不疲。
二、提腳高度要適中
腳步的抬高與落下要掌握距離,太大則無法出力,太小則不穩,具體的依照人的身高和體重來做區分。
也就是說,進步時,前進腳腳跟先著地,然后逐漸平穩過渡到全腳踏實,例如野馬分鬃;退步時,后退腳腳尖先落地,然后逐漸平穩過渡到全腳踏實,例如倒卷肱;側行步,前腳掌內側先著地,然后逐漸平穩過渡到全腳踏實,例如太極拳中的云手。
三、兩腳運行要保持橫向距離
除起式前與收式并步外,太極拳在行進中,兩腳容易犯的毛病是“踩鋼絲”。即走在一條直線上。這樣非常不利于身體重心轉換。
所以,不論進步或退步,要使身體重心盡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由原來的支撐腳轉換到另一腳,兩腳必須保持一定的橫向間距。一般的橫向間距,馬步約為本人2-3腳寬,虛步20厘米左右,弓步一般25厘米左右,太極在行進中并步時,兩腳間距約為10~30厘米,呈小開步,不得靠得太緊。如陳式49式太極劍中的白蛇吐信,并步前刺轉斜飛勢時,兩腳必須保持半腳寬的間距,以便左腳輾轉時不與右腳相撞。
四、步幅大小要恰當
邁步時要注意控制前后腳跟的間距,注意重心的控制,控制好重心才能把握平衡。
因此,腳步大小應以腳步舒展、重心穩固、不過前過后、迎送相當、轉動靈活為宜。例如弓步,以一腿屈膝支撐,另一腿自然伸直為好。再例如42式太極拳中的如封似閉轉開合手,跟步轉并步而不是完全并跟上去,而是只跟半步,目的就是要在向右轉體為小開步時,能靈活轉換,同時也好與下個單鞭動作自然銜接。
五、起落要輕靈而沉穩
武術中講“舉步輕如鴻毛,落步重如泰山”,說的就是走步既要輕靈,又要沉穩。例如武當太極劍中的行步,要特別注意屈膝落胯,不能跑,不能顛。武術中常說的“落地生根”,其實是一種比喻,就是說練拳要注重腳下的穩定。這就要求在步法轉換上一定要到位,不能落步以后再去轉動腳掌的位置與角度來調整身形上的不協調。例如陳式太極拳的翻花舞袖,起步要松,落點要準。同時,我們習練太極拳,要做到輕靈穩健,就必須在步型步法上下工夫,一定要規范標準,要根據自己的身高和體型,找到適合自己的步幅與步寬。另外,還要練好腰腿功夫。如果腰腿不好,也是做不到步法輕靈穩健的。
六、與下肢要協調一致
太極拳講究“上下相隨”,指的就是天地人一致,上身跟腳步要一致,上身不前傾后仰(也就是尾閭要保持中正),進步的時候,整個身體一起前進,正所謂一動全身動。因此,行拳要身隨步走,步隨身移,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上肢下肢不能各行其是,上下脫節,步走身不動,或者身走 步不動。拳諺說得好:“步動身隨手方到,打人動步方得妙”。“手到腳不到,鬼也打不到;手腳一齊到,金剛也跌倒”。上下一體,一氣相連,迎送相當,才能轉機靈敏,緩急相將。
總之,只有充分認識走步在太極拳運動中的重要地位,才能不斷提高太極技術的水平,順利進入太極文化的殿堂,得心應手地展現太極的功力和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