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一門博大精深的武術,要想練好它,得需要持之以恒的練習,并需要一些名師指導。此外,想要更進一步提高自身的修為,還需要做到一下幾點:靜、輕、慢、切、恒。下面由小編為大家具體講述一下。
靜
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摒除雜念,不讓自己受外界干擾,以提升自己對太極的領悟力。
換句話說,就是動中求靜,這樣比較容易見效。久而久之,即可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的境界。
心靜,就是練習太極拳時,從未動之前開始,始終保持心情清靜、意念專一、思想上排除一切雜念,用思維活動把握、支配、調控演練技術。要像練氣功那樣“入靜”,使精神貫注到每一個細節,做到意動勢隨。例如:手向前按時,先要有向前按的想象,動作要跟著意念前去;意欲沉氣,就要有氣沉丹田的想象。這種用意念引導動作的聯系方法,可以調解大腦皮層和中樞神經系統的機能,增強身體其它器官的功能;用意念引導動作,還可以調節呼吸,使意識、動作和呼吸緊密結合。心靜是體松的前提。
輕
“輕”是相對于“重”而言,太極中講究“輕”絕不是不發力,而是對力的一種掌控,長期的練習可以讓自己對力量收放自如。
輕是有力不用,所以說“似松非松將展未展”為太極勁。太極拳的動作,手、眼、身法、步法,都介于有力無力之間,呈現將展未展之勢,虛實宜分清楚,才能構成“太極勁”,懂得這個勁,則是練太極拳高級階段,只有在長期鍛煉中,默識揣摩,才能從心所欲。
慢
練太極拳要慢,但不是停頓。慢是相對快而言,慢的原則是要求“貫串”,不能有斷績。太極經中說:“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所以練太極拳時、要求動作前后要街接,所謂“往復須有折迭,進退須有轉換”,使全套動作連綿不斷,節節貫串,動作之間不能有意拖延。一般來說,一套拳大約應控制在25~50分鐘之間為適宜。鍛煉有素的人,每次打完整套拳的時間,基本相同,這就是功夫深的具體表現。
切
即是認真的意思。練太極拳需要切切實實地下功夫,不可草率行車,無論哪個招式,都要做到準確。虛實要分清楚,動作避免欠缺,立身須中正安舒,“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
切,另外帶有溫故而知新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在學習招式時,每天都要反省自己,有錯誤就要及時改正。
恒
就是“定時”、“定量”,首先是持之以恒,無論是嚴寒或酷暑都不能間斷;其次是定量,根據各人體質和時間,制訂相應的時間和運動量。時間輿運動和量均需逐步加強,才能逐漸提高水平。
除上述數點外,還應請有經驗的老師做正確的指導。凡事都是"先入為主",如果在初學時即走了彎路,那么想拐回來再走正路往往要費很大的功夫。
在練拳或學拳時,想要知道所作的姿勢是否正確,可以拿自己身體來試驗。在作一姿式時,如感覺身體上部胸背等部都很舒適,而下身腿部特別吃力,這就是說明了姿勢正確,反之如感覺上肢僵硬有力,胸、背部又有截氣和瘀悶不舒的現象,下肢腿部不覺吃力,并且有浮而不定等狀態發生,這就是姿勢不夠正確的表現。這也就是衡量姿勢是否正確的尺度。
理解、體悟、展現動作內涵
動作內涵包括動作要領、技擊含義、文化基因等三個方面。
動作的學習應該在理性和概念上清晰理解技術的基本要求,完成動作的途徑,清楚正確動作和錯誤動作的區別,理解動作要領。
太極拳和其它武術一樣,每一個動作都有攻防含義,雖然現代人學練太極拳不是想去技擊,但是,為了能把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的太極拳打出原味,體現內涵,必須理解攻防含義。太極拳動作的文化基因,是太極拳同其它體育項目的主要區別,太極拳生動形象的名稱、動作,栩栩如生動作造形、圓的運動規律都蘊育著豐富的文化含量。
理解動作的文化基因,會加深對動作內涵的理解,形成理想的動作意識。
體育動作的內涵,就是通過動作的學習過程和練習過程,把意識,也就是對動作感性認識和對動作內涵的理解,貫注到套路動作中去,反復揣摩,一點點地去領悟、去體現。
展現動作內涵,就是將動作動作的體悟,通過肢體運動表現出來,使這一過程的體會形成積累,終形成內外合一的動作定型。逐步做到意到氣到、氣到勁到,意氣勁形協調一致。這時演練出的太極拳,就能體現出以內為核心的完整感,由“形似”與“神似”構成套路演練技術的統一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