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柔中帶剛,可以“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那么太極中是如何控制這種柔與剛的關系呢,以及柔是否僅代表弱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簡單解說一下。
太極拳中所說的柔,其實代表的是一種“放松”,相對于“硬”來說,可以稱之為“軟”,它并不是一種無力的表現,只是勁藏其中,在發力時才能感覺到。
這種軟的現象出現,其根源主要是對練法上的“放松”、認識與理解有出入造成的錯覺。這種軟的現象出現與拳理必然產生矛盾,也極其自然的反映在拳勢的風格特點上的迥然不同,雖然楊式太極拳有練法受益的特點,不致造成有損身心健康的不利情況,但太極拳應有的效果,就很難得到了。為了有助于練拳者對練法上的放松有進一步了解,下面著重分別論述。
一、什么是“放松”
1、“放松”是練好楊式太極拳的一種方法,也是一種手段,但不是目的。
2、“放松”既包括精神的放松,也包括身體的舒展放松,是指全身心的放松。
3、“放松”是有意識的使全身關節、肌肉、整個骨骼松開、放展,使其韌帶拉長,忌僵硬。通過松開、放展,使全身有機地聯系起來,更好地連結成一個整體, 這一點一定要下功夫揣摩。
4、“放松”是使肢體放展、引長之后,有沉重的自我感覺,這種感覺也就是具體體現人體與基本要領相互溝通的初的一種自我感覺,也是勁的內在感覺;這種感覺應該介乎軟、硬之間,既不是軟,也不是硬;更不是局部,而是全身。
5、“放松”猶如高溫溶解生鐵,“放松”又如高溫溶解拙力(僵力)。溶解后的鐵水似液體,但絕非食用水,溶解后的拙力似軟非軟,它是柔。鐵水經過錘煉,可以轉化為鋼,拙力經過訓練,可以由柔轉化為勁:“由松入柔,運柔成剛,剛柔相濟”。顯然,柔與軟、鐵水與食用水,應該說是兩碼事。
二、力與勁的分別
勁是相對于力而言的,來源于力,但性質并非一樣。
沒經過高溫、溶解、錘煉過的生鐵,可以比喻為“力”,“力”是自然之力,它是人體固有的也是本能的,分布在全身。太極拳講的不用力,就是不用這種自然力,也稱之謂拙力,但是要用勁的。這種勁稱之為內勁,也稱之為太極勁。這種勁不是自然力,但和自然力是分不開的,也就是說力與勁是有區別的,但又不能截然分開。
因為勁來源于力,力是基礎,也就是力經過加工(訓練)才能轉化為勁。比如,沒有鐵,何以能出鋼?生鐵經過高溫溶解,再經過錘煉是可以成鋼的。但鋼的來源是鐵,因之鋼與鐵,力與勁是不能截然分開的。這一點,如果不能正確理解,就必然導致兩者的對立,使柔與軟的關系不能正確解決,也就必然使太極拳應有的作用不能正確的全部發揮。
所謂 “柔中寓剛、綿里藏針之藝術”怎能體現得出來呢?“柔”應該是帶有韌性的,也就如同生鐵逐漸過渡到鋼的道理一樣,溶解后的鐵水畢竟不是食用水。因此,柔與軟要區別開,這不同于一般的形容詞,可以把柔、軟等同起來看,好像是一碼事。這種理解,就很難實現前人所說“由松入柔、運柔成剛、剛柔相濟”后達到有剛有柔的境界了。
太極拳之動作,用意不用力,意者意思也。及由于大腦之作用,縱然用力,亦非一般人固有之體力,而系由鍛練所產生之靈活力。此種靈活運用之力,稱之曰勁。故勁實太極拳應有之本能。分析之,則勁之成份,仍不能離力。但人之思想極端復雜,而太極拳之動作亦極端復雜,故勁與本能之力有密切關系。而與其它拳術及任何動物所發揮運動之力,截然不同。
力人皆有之,勁則唯我太極拳有之,太極拳所練之勁,除重量和速度之外,猶將其面積縮至極小,并且意識之滲透,不可任何方式所限制。練力易,練勁則難,因練力較為具體,易得標準對象,只須有適當的方法,如籍某種物質,練習提或舉之動作,久之力自漸增。勁則難籍物質鍛練。必須用人體各部關節之抵抗力與爭衡力,再加意識而鍛練。練力可以文字指導,可以函授,練勁則非名家之活動指導不為功。文字只能解釋其要義,而不能對勁加以形容,此乃國術精妙之處。任何事物皆有定理,虔心研練自能豁然貫通,如適合人生需要,亦應更練其科學化。或以為勁有神秘性,實為皮相之談。要以簡單文字將其解釋明白,形容得體,自非易易,但如能虔心研練,則勁之闡明,亦非難事。
初學時,關節之抗力則不斷發生。抗力者,在一進步階段,首先發現。換言之,每于動作增加困難時,乃自然暴露,實為習練太極拳之障礙,幸其僅短時期內存在,如能繼續鍛練,終被克服。拙力退盡后,則變為柔順。柔順能使血液暢通,提高體內新陳代謝之機能,使感覺靈敏。須知神經作用之加強,與肢體關節之靈活運用,相為因果。意識支配運動力,由起點至終點,經過各關節時,自能暢通無阻,悠然而來,悠然而去,運用隨心,效力偉大,是謂之勁。夫力者,為人所固有,加以體重,人身之力量。但力可以訓練,如提重舉重或拉彈簧器,均可增加體力,惟此為籍練而生單純局部之力,非蘊藏體內之力,即物理學所謂單力,俗稱氣力,太極拳則稱拙氣.拙力,而非合力也。
勁之來源,與練力之法相反,力可以籍器械練出,勁則不能利用器械,乃依生理學.物理學與心理學訓練而生,將人體蘊藏無限之力,集中鍛練而生者。順生理自然之構造,將全身骨骼關節各部重心集中一點,再加意識之主宰操縱,然后由中心發出,是謂之勁。將人身全部機構,極端舒長,然后將各部關節極端縮短【即折疊】,在縮短舒長之間,運用即徐有致,順其式【即沉快合作】,不用絲毫拙力,再以意識之主宰【即用意不用力】,與四肢百骸合作,凡一動作,須有弧線.曲線.浪紋.羅旋四種動態,配合全身各部關節。舒長折疊練習純熟后,身體自然柔順,則發之力靈活而具有彈性,此種彈力,即由沉長快練出之勁。
總之,以上所論述的“放松”是一種練拳方法,不是放軟。所談的剛就是勁,生鐵是拙力(僵力、自然力)。高溫是方法(手段)。溶解后的鐵水與食用水,分別比喻為柔和軟。如果明白了以上所舉的例子,就可以對"柔中寓剛、綿里藏針"的意思有所了解。這樣,就可以在練拳當中結合拳勢。按照要領要求,對照揣摩,自會做出結論。一旦知道應該怎么做的時候,只要在練拳中認真地去做,就一定會提高。也一定能夠把太極拳練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