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太極拳不僅是拳的練習,也是人體的練習,其中包含著很多,比如說身體的協調性練習都是屬于太極拳練習,太極是陰陽的理論,同樣的也可以把人體看作陰陽的結合,正因為這種陰陽的不斷轉換達到平衡的狀態。
太極拳的練習一定要把握住其中的基礎點,這是前提性的。
腹腦是人體的“第二大腦”
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認為人類除了大腦之外還有“第二大腦”,那就是肚子。一些科學家認為,人類的許多感覺和知覺都是從肚子里傳出來的,肚子里有一個非常復雜的神經網絡,這一“第二大腦”也被稱為“腹部大腦”,它擁有大約1000億個神經細胞,比骨髓里的細胞還多。
有報道說,人體的神經傳遞物質——95%的血清基都產生于腹部的“第二大腦”。這套神經系統能下意識地儲存身體對所有心理過程的反應,而且每當需要時就能將這些信息調出并向大腦傳遞,這也許會影響到一個人的理性決定。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人體越往消化的深度,自身大腦控制就會變弱。
口、部分食管及胃都受大腦控制,胃以下部分則由腹腦負責,當后到達直腸及肛門時,控制權又回到大腦。
腹部也會生病,而且比頭腦的毛病還多。當腹部神經功能紊亂時,腹腦便會“發瘋”,導致人的消化功能失調。有關研究表明,腹腦具有記憶功能。過度或持續不斷的恐慌不僅在頭腦留下印象,甚至會給腸胃器官打下烙印。腹腦有病直接會影響睡眠,人在沉睡時,腸器官進行柔和有節奏的波形運動。但做夢時,其內臟開始出現激烈震顫。反過來,內臟及其血清基細胞受到刺激會使人做更多的夢。許多腸功能紊亂的病人總抱怨睡不好覺,原因就在這里。
人類對神經系統的研究,已有約1013年的歷史。但相對于大腦,人們對腹腦的研究才剛剛起步。現在所有腹腦專家都相信:“人的肚子擁有智慧。”因此,意識與腹腦的關系將是本世紀科學的另一探索領域。
太極拳是鍛煉第二大腦(腹腦)的好選擇
在太極拳中,我們可以從太極拳的運動和呼吸的方面去看大腦之間的關系。
太極拳以意識為主導的練功方法。
太極拳上場打拳要求先入靜藹片刻,洗心滌濾,凝神壹志,檢查自己全身上下是否放松,然后引真氣下行,意注丹田,待感到丹田發熱后,再由丹田內轉帶動周身轉動,這時感到小腹內真氣逐漸充盈、鼓蕩,從而使真氣帶動小腹內的諸多臟器轉動起來, 腹內臟器的旋動刺激了內臟及腹 部表皮內外的諸多神經系統的良 性反應,進而產生信息并且通過神經系統網絡與大腦交流。然后大腦中樞神經系統向身體各部發出有關指令。
太極拳整體螺旋,帶動四肢順逆纏絲的運動形式
太極拳,特別是陳氏太極。拳,強調在全身放松、立身中正的前提下,發揮整體作戰的特點,即丹田內轉帶動全身的螺旋運動,強調丹田內氣與四肢軀體動作要完全協調一致,做到“一氣貫穿,周身一家。”打拳時,在立身中正的前提下,以腰為核心,動作走螺旋勁,即以胸腰的整體螺旋帶動四肢的順逆纏絲勁,姿式大小動作都要以腰為樞紐,出勁人勁,都走腰勁,每一動作先是意動,再而丹田轉動,進而丹田內氣鼓蕩帶動四肢螺旋轉動。在實際走架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很多太極拳的獨特的運動形式對腹部的全面運動調節,打拳時丹田內轉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包括前后、左右、上下、斜向、橫向等多種立體螺旋方式, 但這些內動方式必須是與外形動作協調一致的。而且強調這種協調是以內動意識為先,做到內外一致。如:丹田走前后圈時,外形也走前后卷放,如: “左沖”、“右沖”等式;丹田走左右圈時,外形也要走左右螺旋, 如: “運手”、“三換掌”諸式;丹田走斜圈,外形動作也是斜向旋轉,如:“白鶴亮翅”、“六封四閉”等式。
走架,所有拳式自始至終要求胸腰折疊與丹田內轉結合,這種大大小小拳式的螺旋轉動,每時每刻都是在意念引導下以腰為軸為核心的旋轉,這種有慢有快、有柔有剛、有松有緊、有斜形有平行、有上下有前后的全面螺旋運動,在外加強了腹肌腰肌的鍛煉,增強了其腰腹肌的彈性力,在內對腹內的諸多臟器起到有機的震蕩和按摩作用,無疑會增強它們的生理功能。
古拳論日: “以意行氣,以氣運身”,“始而意動,即而氣動”都是強調打拳意念與外形及呼吸的協調一致。而這里所言之氣,特指丹田氣動,由于丹田(腹部)神經系統得到了頭腦神經信息傳遞,進而丹田內轉,腹內營氣促動內臟蠕動,刺激腹腦神經系統作出反饋信息傳遞給頭腦,頭腦經過信息處理再給腹腦發出指令。我們認為這種意氣協調聯動,也就是頭腦中樞神經與腹腦神經系統的聯網交換信息,從而聯合指揮人身整體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