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練習是一個比較系統化的練習模式,需要的是嚴謹的練習步驟,不能忽視一些小的問題,每一點都是對太極拳的本身有很大的作用的,往往有些太極拳者在練習的過程中都直接跳級的練習,這樣是不可以的。
練習太極拳我們很多人都不能真正的把握一些正確的方法,導致長時間的學習達不到效果。
本文探討的是通過動靜相間地盤練太極拳,以求得太極拳的高境界--無形無象、全身透空,從而達到養生與技擊的目的。太極拳愛好者都知道,盤練太極拳架要求連綿不斷,大凡練習多年都能達到。筆者在這里介紹的動靜相間的盤練方法,是在太極拳練到一定程度,有了內氣、內力,內氣在體內鼓蕩后的一種更高層次的盤練力法,是意念把內氣通過動靜結合散發出去,行于四圍,達于四梢。身體達到大松大凈,全身透空,無形無象。
具體說來,就是在每一式完成中,內氣會隨外形的動作而涌動。為了使內氣散開,外形要保持相對靜止,以疏散內氣,好比我們端一盆水走動,水難免晃蕩,我們要讓它平靜下來,就相對靜止不動。動靜相間、循環往復地盤練,就是這樣的做法。因為內氣在體內充盈后,身體有發漲的感覺,有時漲得很難受,需要靜下來,意念讓內氣擴散,有利于養生(“氣遍身軀不稍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而且靜極生動,內氣會自然鼓蕩.需要指出的是外形的靜止而不是意念的靜止,意念在內氣鼓蕩時,一直在引導內氣的疏散,即以意行氣,順其自然。練太極拳主張自然呼吸,自然意與氣合。練拳中,隨著心念一定,即把身體想像為一個無窮大的球,想像內氣向腳下沉。身體好像懸于空中,這時意感內氣開始往身外四周擴散,身體也漸漸擴大,與周圍渾然一體。這時走路,腳下會感覺有一種彈性,帶動全身一動全動;與人推手明顯感覺腳下生根。就這樣,靜中有動,動中寓靜,動靜結合地一式一式盤拳。
練習太極拳,需要掌握關于內氣的鼓蕩問題。
拳譜上所謂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不但指外形連綿不斷,還指內氣的鼓蕩不絕。隨著內氣的充盈,內氣在體內的流動會自然流暢。隨著內氣的積累,鼓蕩之氣漸漸減小,開始有全身透空的感覺,感到非常舒適,所謂“真人之吸以踵,眾人之吸以喉”,說的就是這個現象。
內氣下行對治療高血壓、心血管病非常有好處。中醫有“痛則不通,通則不痛”的醫理。內氣在體內過度沖撞,長此下去就會出偏差。內氣下行可使身體通透,于養生非常打利,所謂“練枯化氣,練氣還神,練神還虛,練虛合道”就是這個道理。
意念引導內氣流于四肢,既可追求天人合一之道--練神還虛,練虛合道,又有利于技擊能力的提高。對技擊來說,講究氣要運到梢節上,這對我們理解以意使力很有幫助,練者可以自己去體味,這也是練技擊架子不可缺少的。
不管怎么說,拳架是整個太極拳的框架基礎,所以說關鍵是拳架的內涵。
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牛萬物”,、如果老是空練拳架子,就淡不到本層次的修煉。練太極拳需要長期堅持,一切順其自然。這里淡談筆者對一般拳架子盤練的看法。一般速度較決的連綿不斷的拳架,對占僵化柔很有好處,而且瀟灑飄逸,但出功夫較慢。
慢練太極拳約一小時,長功夫非常快,但容易僵滯,到一定階段就需要動靜相間地練習,因為此階段的修煉才是通往太極拳高境界的階梯。當然,快慢相間、輕重不同地盤拳架,對提高拳藝也有好處。筆者習練八卦掌,快練的靈活勁、松柔勁與慢練的松沉勁互相參演,收效非常好。筆者講的動靜相間的練法。
如盤楊式老六路,練完前兩路需要50分鐘至1小時。站樁可以長內勁,行樁如八卦掌也能長內勁,動靜相間的太極拳練法也合乎太極舉理淪。
過去拳家總講太極拳架子處處含力、式式是樁功,所以動靜相間的練法也是合乎拳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