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經歷著長時間的演變,已經演變成了很多的門派,在這些門派中,每一種都有它獨特的地方,但是無什么門派的太極拳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其中的本質還是離不開的。學習太極拳是需要不斷的體會。
在很多的太極拳者中,一開始都無從著手,對于初學者來說。
大成拳樁功為求取整體勁力的核心功法。談及樁功之修習,目前大成拳界多有論述,但大多是以意求力,或以力求意,各有所長。然矛盾之統一,體現拳學中的相互對應,就不得不使我們再深一層次地去探討在意與力之間是否有一連接的紐帶而達“意即力也”的平坦之途,因此,筆者的所述必將觸動一些人的敏感神經,甚至招來非議。不過在是與非面前,真經只有其一,孰優孰劣,君請自鑒!
薌齋先生早期傳藝是以煉氣、養氣為主,其所傳之渾元樁功要求靜心定意,以體認呼吸之綿長,再以呼吸之綿長而達丹田之充盈,繼以丹田之充盈再貫滿全身而達于四梢,如此內勁生而力量足。由此可知,所謂內勁(內功)就是通過一定外形的配合而調心、調息來改善人體內部的機能,使之達到精滿、氣足、神旺的三全之境和所謂“精滿不思淫,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的旺盛、健康的生命機體,這才是渾元的真正含義。故渾元之意不是什么抱球、抱樹的意念的活動,而是自身通過內在的修法而達到“整體如鑄,身如灌鉛”的周身膨脹力,故老一輩稱之為“內渾元”。筆者認為,不求內勁修法,只苦練樁功經年,試力、發力也不過是拳學表皮而已。因此習練大成拳要在意、氣、力三方面下功夫求之,尤其是在氣上細心研究,掌握方法,合理訓練,使內勁滋生而達功夫上身,如此方為大成拳正軌。
在太極拳中的氣的說法中,對于氣一直有著很多的爭議的問題,主要是個人理解不同。
筆者根據洪喜先生傳授,又經大量參閱有關資料及經過自身之體認,深刻地感受到,傳統武學之根本離不開氣的培養,而氣的培養必須經歷兩個階段的訓練來完成,方可達到內勁充實。這就是煉氣、養氣。煉氣之法就是通過一定的呼吸方法來加強內部氣血的運行,使氣血運動獲得改善,達到充實飽滿的狀態,在外部則使肌肉、韌帶形成張力,骨骼具備撐力,這種形態結構的外力形成,均由內部氣血流量大小決定,故氣貫全身、渾元均整之力均由呼吸培養之法獲得。訓練有素者,在體形上將有所變化,如腰腹充實,胸背圓實,四肢變粗、沉重,但并非增長脂肪的肥胖,而是全身肌肉呈流線形,不產生塊狀肌肉,但十分堅韌和有彈性。所以煉氣之法當為內勁滋生的根本,拳學中呼吸方法有先天呼吸和后天呼吸法兩種,這兩種呼吸方法對內勁的培養各有側重,先天不足,必須培養先天;待先天之呼吸達到要求后,再輔以后天呼吸法,如此才能氣貫全身,薌齋先生所言“以后天補先天之不足”即指此意。
養氣之法則是對煉氣之法的一種調解,因煉氣的目的是培養內勁,然而內勁形成后,這種在呼吸作用下形成的力量尚不能靈活自如地應用,故謂之“濁圓”。老一輩稱之為“武火”修法。“武火”顧名思義,就是力量偏剛尚有棱角,有“過”的現象,而養氣之法則是在內勁不失的前提下忘掉呼吸,任其自然,利用神意的培養和形體的放松使內勁在體內自由流動和運行,從而達到意到氣到,氣到力到的內勁協調統一的傳導,故老輩稱之為“文火”修法。終文武火相合,即陰陽平衡而達自然之法則,所以大成拳之養生樁乃拳學中高級功法,并不適合初學者,因為初學者根本沒有內勁或內勁不足就進行放松訓練(煉氣未達標準),用文火無法滋養體內功力,更達不到培養功力的目的。形意拳為何先練明勁,后練暗勁和化勁,這是有階段性的步驟。如果沒有明勁功夫,你所習的暗勁和化勁只是偷機取巧的手段,這種技巧只能試勁而不能實戰。呼吸功能達到均、慢、細、長之境乃拳學內勁氣血流動的自然狀態,是呼吸深長、內勁充盈后的自然呼吸,這種自然呼吸非功夫達到上乘境界方可做到,道家稱之為“忘息”,故沒有呼吸方法的訓練,內勁根本無法形成。這也是很多大成拳友修習時雖痛下苦功,但卻不長功夫的癥結所在(這也是大成拳為何上不了擂臺的原因之一,體能極差、肺活量不夠)。
調整呼吸之法,薌齋先生亦稱理氣,即調理氣息之方法。氣是人體生命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呼吸而達吐故納新,使心肺擴張、收縮,來保證心臟這個血液循環的動力泵進行有力的搏動,從而促進血液的流動。而氣產生的壓力大小將導致血液循環的能力。壓力小(呼吸量小),血液流動緩,身體便不強壯;壓力過大,血液流動過快,血管壁擴張超負荷,容易裂,傷身體(憋氣的道理就是如此)。故呼吸之法也須合理訓練,久而久之,隨著功夫的進展而延長呼吸,終不但內勁充盈,而且變成了自然呼吸(即通過合理訓練后形成的勻慢、細長的呼吸取代了沒訓練之前的呼吸)。這種自然呼吸因為呼吸的能力增強,體表毛孔隨之張開,起到輔助口鼻呼吸的作用,故前輩有“毛孔呼吸”之說法,即薌齋先生所說之“毛發如戟”的狀態,如此才有支撐宇宙與大氣相呼應的超級感應能力,從而達到“一觸即發,有感皆應”的敏脆身手。
我們知道當氣的發力的時候,作用來說是很重要的。
比如說虎形發力,當后足蹬地時,后腳與地面形成一個作用力,同時產生一個反作用力向上傳導達于梢節。那么后足的蹬力力源在哪?按現代科學解釋,是胯下坐使腳產生向下的壓力而形成向上的反作用彈力,但是從內部講,如果沒有脊柱運動對腹部的壓力,沒有隔肌對腹腔的壓力,丹田不瞬間鼓蕩,那么胯向下的瞬間坐力就大打折扣,同時產生的反作用力也不會強勁。因此形于雙手的爆發力在于形體正確的動作和協調性以及內在勁力瞬間爆發的起動速度。自然界中的物質有三種狀態,即固態、液態、氣態,固態有形有象,液態無形有象,氣態無形無象。從人體生理方面講,固態者人體之肌肉、骨骼、毛發等,液態者人體之血液及津液等,氣態者人體之呼吸。而從力的生成形式講,則由氣態壓縮催動血行,血行于四梢而力貫骨肉,骨肉伸縮形成外力作用于體外。如果沒有內勁,僅憑骨肉之伸縮也能產生一定的作用力,但因為缺乏內部的起動和支撐,也僅僅是外力而已,其威力則大減。氣之運行,薌齋先生稱之為“呼吸彈力”或“隔肌動力”就是對內勁釋放為外力的合理描述。如果內勁不足,你體內的彈力也不過如泄了氣的皮球,什么鼓蕩開合,什么渾元互爭全成了泡影。由此可知氣并不是什么神秘物質,但因為他是無形的物質,所以有人就否定他,事實上我們每天都呼吸的空氣你看得見嗎?難道空氣不存在嗎?人的生命從開始到結束,就是因為這一口氣而存在。故從拳學的領域中如何培養強大的力量就要從有形和無形中共同探求,有形的肌肉、骨骼容易抓住,無形的意、氣卻成了神秘之物,因為他存在于形體之內,難以感知。然而中國的內家拳的形成告訴我們,在人的生命歷程中,精神與物質的聯結紐帶就是人體的呼吸功能,否則精神與物質怎樣達到矛盾統一。